返回

人和往事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四十二章 逼弟上学(3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待到我叔和我婶子结婚的时候,遇到了大事,没有房子,不能结婚。轻工一厂都是适龄青年,有几对都等着结婚呢。这建了没有多少年的新厂,哪有地方建房子,哪有钱建房子。

那时,老街的东头是谷亭粮所,谷亭粮所紧靠着的是粮食系统的家属院,很大的一个院子,住着几十户人家。还是我爹有办法,他也不知道怎么办的,就在那里给我叔找了一间房子,和我婶子就在那里结婚了。

后来,我叔和我婶生了薇薇妹妹,我奶奶要过去看孩子,我去粮食家属院的机会就更多了。那时,我家里也有了四个孩子,我奶奶就带着我二弟,常年住在那里,好在又和别人凑了半间房子,我奶奶在那里住着。

我到了那里,看见二弟,他穿着一件土布做的绿棉袄,棉袄的两片前襟光亮亮的,他高兴地围着我转,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跟着他还来了两个小朋友,人家穿得很干净,此时的我感觉到了差距。那个时候城乡差距很大,我家也有老爹上班,但我老娘和我们子妹几个在农村,生活还是比城里要差些。那时,我心里隐隐下了决心,我也要成为城里人。

在那个粮食系统家属院里,粮油加工厂吕厂长两口子和我老爹关系很好。我去了那里,他家的二儿子吕海带着我玩,给了我两个粗铁丝拧成的枪,那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具。我一辈子都记得,吕妈妈送给我几双他家孩子穿过的鞋,我回去穿了好久。

后来,轻工一厂搬到了城南湖陵三路,单独的一个厂区,一个办公楼,一个大车间,厂西北角是铸造车间,院子中间是一个篮球场,院子里几个地方种满了夜来香。

那是轻工一厂最兴旺的时候,经常举行篮球赛。厂里有几个济宁的知青,大老黑、朱五最为有名,经常下午下班后在那里打球,吸引了不少看球的人。济宁的知青返回济宁后,好像伤了元气一样,篮球场就慢慢长满了野草。

我叔家先是住在办公楼下面,后来就搬到了厂西南角的两间厂房,改造后也是一个独立的院子。那时候我叔已经是副厂长,不用在车间干活了,到处跑业务。

一天,我在办公楼的一扇门上,看到了一张小字报,写的是副厂长商某某吃吃喝喝、贪污的话。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只要在工厂,不论是国营企业还是集体企业,都能吃上饭,而且城乡差距很明显,农村的生活更苦,农村的人都想农转非,都想到城里工作、生活。而那个时候,这种城乡壁垒,在那个年代似乎是封闭了很久,一直到实行高考后才算打开了一条通道。

轻工一厂、轻工二厂、五金厂、电风扇厂等,都属于县一轻局,改革开放后,受到冲击最快的就是这样的小厂,很快,电风扇厂就不见了,五金厂是干电镀的,干自行车零件等,日子也很难,好在轻工一厂还不错,轻工一厂干的传统产品,市场容量没变,老客户还有,我叔干销售,经常往外跑,他那里的日子也还过得去。

再后来,轻工一厂的产品就被私人小厂的产品从市场上挤垮了。此时,我婶子又重拾当年钣金工的手艺,在湖陵三路家门口摆起了铁器杂品摊,日子不算富裕,但还好有过去的老底子,日子还算不错。

等他们终于熬到退休的时候,我也跟着松了口气。在过了几年难日子后,他们终于拿退休金了,这就是那一代人的生活、生命轨迹。

后来,我叔家的儿子定居北京,年薪百万,我叔和我婶也跟着到了北京,享受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老爹最难忘的还是,他逼着他弟弟去农中上学,他把自己的大衣、被子给了他弟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