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和往事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四十三章 老院老屋(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人和村是一溜十八团里西数第一团,村中的人大多是清朝中叶从郓城、巨野逃难到此定居的,因此,人和村的风土民俗和鱼邑县内其它地方许多方面是不一样的。

我家就在人和村,村北门进去左转,第二家再右转,往南再走第二家便是。

人和村是个大村,有近三千人,一个村落分为人北、人南两个村治辖区,人北村又迁移人口到了村西北方向约四里远处,新建了一个人北新村。

人北村的人,才是人和村最原始的原居民。人北村全村被护村坑环绕,只在村东、村西、村北留有寨门,而人南村的人则全在护村坑外的村南。护村坑宽而且深,是从外地迁徙而来这里的团里人,为了卫家护院倾力而挖。团里人,有血性、性情刚烈、直率、讲义气、能吃苦,经过一百多年的械斗,死伤无数的人命,而得以在这里生存、繁衍,逐步站稳脚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人和村人的口音、性格、风俗习性、生活习惯,无不传承着团里人永远无法改变的印记。

人北村在人民公社时代有八个小队,我家就是四小队的。四小队有一百多口人,分别有商姓、袁姓、王姓、程姓、魏姓、翟姓等。人和村就是人们所说的杂姓村,这和人们的迁移史有关,但许多的杂姓人聚在一起,团结一心、抵抗外侮、争水夺地、共同生活,也着实不易。

我的家是在一个高台上,走进胡同逐步向上,步步抬脚就到了我家门前。站在我家的门前,往东望去,明显高出许多,而门前的路东下又是一个和护村坑相通的大水坑。

这个大水坑,最大时有十余亩,从南到北沿中间划线,分属于三小队和四小队。一到夏天,水坑里便是满池的荷花,是那种大朵的白灿灿的白莲花、粉艳艳的红莲花,从小荷才露时我们就打荷叶玩,及至莲蓬长成,吃起来满嘴留香,脆生生甜丝丝。一旦我要下水够莲蓬了,就会吃个痛快,我家的大粪坑旁就堆满了我们吃过的莲蓬皮。到了冬天,这里又是天然的溜冰场,我们在这里溜冰、打拉拉牛。

大多时候,站在我家门前,凭高望去,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微风吹来,荷叶起伏偶有白底次第翻过,荷花颤动偶有花瓣簌簌飘落,更有荷叶荷花的香甜气息飘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莫不让人感到如临仙境,心旷神怡。

我家的祖屋,也就是我奶奶住的地方,在我家的西南方向二百米处,祖屋也是地势很高,门前有四小队的水井一口,全队的人都吃这一口井里的水,水井西挨着又有水坑一口,也是通往西护村坑的。

无论是祖屋还是我家的“新屋”,门前都有水,自我爹一代,商家我们这一支也逐渐兴旺起来,绝对有风水的因素。曾经有风水先生经过我家门前时,就不住口地赞叹过。这点,我是信的。

一九六二年,二十二岁的我娘嫁到了老商家,而自从嫁过来就一直借住在别人家里。

又过了两年,我老爹当兵复员回家,带回来了一百多元的复员安家费。村里的老徐家扒屋,就买了人家几根梁椽。大队里看复员军人家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公家的梁椽也算便宜照顾给了几根。老爹去龙巩集又买来高粱秸编成箔,于是老爹老娘开始建房。

那时,我广中舅已经从曹县回来,在大队当着干部,就是他照顾的我家买的梁椽,这个是不能忘记的。

好在老商家还有一处老宅子,于是,老爹老娘原地起土,垒起了第一茬土墙。然后,我娘和我爹一车一车地拉土,垒起了第二层、第三层,终于盖起了三间房子,我爹娘住在西面的一间里,我就在此出生。

一九六七年的腊月里,我妹妹出生,家里不是我一个孩子了,房子太小就住得艰囧了。

近门的二爷爷老两口无儿无女,远居大连多年,他在人和村有老屋一口,商相同的老娘借住在那里。商相同的老娘就邀我老娘过去住,于是我家准备住过去,好在很快,商相同的老娘就去了东北找她儿子去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