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和往事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四十七章 老娘卖猪(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人和村在山东的边上,紧靠着江苏,村南就是苏鲁边河,属于鸡鸣两省的那种老村落。记忆中,边河的那边是陌生的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隔河和那边的孩子们对骂、扔坷垃头子,那是常有的事情,尽管什么都不因为,都属于吃饱了撑的,野惯了无处发泄,没事找事。

而出了村,不往南走,往东走的话,走上几里路,再跨过苏鲁边河的边庄桥,就到了江苏的龙巩镇地界,再往东南走几里地就到了龙巩集。

龙巩集是苏鲁交界处的一个大集。平日里买菜、买点日常生活用品,我们就赶村北一里远的严集,而我姥姥家很久前贩卖大牲畜、我家卖小猪崽的时候就要到龙巩集去。

一九七几年时,响应伟大国家号召,公社推行“斤猪斤粮”政策,并采取五帮措施。得益于老爹在粮食部门工作,能够买到猪饲料,我家早就养猪,这一次更是紧跟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大力养猪,猪最多时我家曾有两个猪圈,两头母猪。养猪能积肥,肥交到生产队给工分,养肥的猪交到公社的收猪站卖了钱是自己的,每斤猪大队里还给粮食、还算工分,一举多得。那时,每年底,小队的会计程二平算工分时,都会在那个满是化肥味的低矮的小队仓库兼办公室的墙上,张榜公布出来,对我等贫困户神气得很,我家每年都要拿出几十块钱交到队里。现在,我家终于扬眉吐气了,再也不用低人一等似的,再也不用交钱到队里换工分分粮食了。队里分粮食了,老爹老娘兴高采烈,满满的一车粮食往家拉,我则扶着车帮帮着往家推。家在村的最西北角、大队妇女主任康秀云,看着我家满车的粮食,恨得两眼冒火。我家进入到小康时代,成为村里最先富起来的那拨。轻轻地挥一挥手,作别程二平式的嘲笑,我家的身后留下的是一片羡慕和嫉妒。当时的队里,即使家里有最好的劳力,全年没白没黑地干,你全家也多分不到一百元钱。

自那时起,我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家养猪,而且养老母猪,最早养的是头黑毛的老母猪,通体黑色,就猪蹄子有点点白的。老母猪,个头奇大、膘肥体壮、毛色黢黑溜光、双眼叠皮的,属于母猪里的大美女。

我曾多次跨到它背上骑它,但无奈没揪手,我的腿太短又夹不住它硕大的肚子,它嗷嗷着不让我骑,跑来颠去的几下就把我甩下来了。

我家这个黑美人,不只样子俊,而且很能生,是一个很能生养的大美人,绝对的生育高手。每年它都能产两窝崽,一窝猪崽怎么也有七八个吧,两窝猪崽就是十好几个,一个猪崽卖三十块钱的话,一年下来在农村就是巨款了。那时,一个吃商品粮的正式工人一个月也就是挣三四十块钱,我家的这个黑美人绝对是能生能干能挣钱啊!

每次,刚下崽没几天就有同村人来我家看小猪,相中了哪头后就给号下了,只等小猪能自己吃食了再抱回家去。

小猪长到一个多月时,不用吃奶能自己吃食了,我娘就告诉人家来抱,称好了有给现钱的,也有赊着的不定啥时候给钱的,乡里乡亲的又不会去讨要,都是啥时候宽裕了啥时候给。

每当人家来抓小猪时,就要把老母猪赶到一边去,不让它看到小猪被抓,不让它听到小猪叫。每次肥嘟嘟油光光的小猪被人抓走时,我的心里就不好受,就想着小猪在我家多快活啊,到了人家家里还不知道怎样呢,还不是要受罪。我老娘就经常说,唉,咱家的小猪到了别家也养不好,他们家的猪食哪有咱家的好,咱家的稻糠都是你爹弄过来的,攥着都出油,猪吃起来还不长得快。到了别的家,吃得糠没有油还粗,就长得慢了。

我家的小猪好卖得很,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七十年代里,农村的条件还是差很多,靠吃粗糠吃青草猪是长不好的。因此,每次下了小猪只靠同村人抓是不够的,有时还有剩下的小猪,我家自己也养不过来,就要到集上去卖。

每次卖小猪时,全家人会起得很早,先给小猪喂饱了,再把老母猪赶到一边去,省得我们抓小猪时小猪叫唤,老母猪舐犊情深地闹腾。再说了,说来也算是母子分别,就叫它们悄悄别过吧,不然,叫唤得怪让人伤心的。

捉来的小猪会被放在筐子里,就是那种大肚子、细脖子的筐子,紫荆条子编的那种。把筐架到地排车上,用绳子拴好,就等上路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