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和往事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二十五章 豌豆救命(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自那年两匹青骢马被偷后,又一次被偷了一匹马、一头牛,我二舅赶往三姥爷袁守斌家,三姥爷正在家,他说找也白找,找不着。二姥爷袁守石是和一个徐州人早就谋划好的,早就看好了那匹枣红马。二姥爷拉着三姥爷一起干,三姥爷不干,二姥爷就找来一个徐州人,还是用船拉走了,走陆路的话就怕我二舅追到。

三个月后,二姥爷袁守石从徐州回来了,是严集街上的人在徐州的大街上碰到他的,他正在路边捡拾垃圾吃,见到熟人就哭了,哭着让人家把他捎回来。后来,他给人说,他也被人骗了,那人到徐州后,两个人把马牛卖了,二姥爷一向嗜酒嗜赌,两个人去赌博,痛快了两天,这一次就酒喝多了,等到酒醒,就不见了那人,自然卖马卖牛的钱也不见了,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他也不敢回家,就在徐州打短工,一向就是吃吃喝喝,就没出过力,就被人家给赶出来,就流落街头要饭吃。

还能怎么样呢,我姥爷和二舅只好作罢。

没过多久,徐州附近战事吃紧,一日,我二舅从杨屯集回来后,就跟我姥爷说,杨屯的余家,被当兵的杀了一头牛,就扔下了两个钱,要把他家的一匹马、一头骡子牵走,老余头上前争执,抓着马缰绳不松手,结果上来两个当兵的,抡着枪托子给了老余头几下,老余头的腿骨被打断,马和骡子就被牵走了。

我姥爷、二姥爷、我二舅,三个人在一起叨咕了两天,咬牙就把剩下的牛、马、骡子给卖掉了,就只在严集卖羊汤,家里的羊也不敢买多、养多。

战事日紧,天天当兵的窜来跑去,到处炮声隆隆,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艰难,也难得有喝羊汤的了,严集的羊汤摊子也挣不来几个钱,就是维持着。

1948 年阴历年刚过时,村南的老孙家邀我姥爷到济宁州开饭店,说济宁州的有钱人多,人任吃,开饭店赚钱。于是,姥爷就带着二舅到了济宁老城区运河边的竹竿巷支下了羊肉汤锅,干起老营生,卖羊肉卖羊汤。

济宁的竹竿巷就在济宁市里,京杭运河穿城而过,就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又向西流去。自从有了京杭运河,济宁因此而发达,竹竿巷就是南北贸易的重地,看竹竿巷两边的房屋,俨然几百年的繁华,只是如今的济宁也是在战火之中,满眼的萧条和破败。

那应该是在 1949 年清明节前,人和村这地界虽是成了解放区,但也正是经历了战乱的洗劫,去年又是蝗灾旱灾的连着年成不好,这不,到了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十户有九户人家就揭不开锅了。

村里已经陆续有出去逃荒的了,村西头的季学信来到了我姥姥家,想邀着搭伴一起去山西讨饭。

也是实在熬不下去了,我姥姥给季学信回话,怎么地也得给在济宁开饭店的我姥爷商量商量,当家的同意了再搭伴去。

第二天,小脚的我姥姥带着哭着闹着要跟着去的大闺女,也就是我的娘,乘木船赶往济宁。我娘那时过年也才九岁,她老人家是 1940 年腊月生人。

我的娘跟着去济宁,当然,比我娘小一岁的我广晴姨也拉不下,她小姊妹俩就是焦不离孟的那种。以致在我广晴姨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记得几岁时从运河乘船到济宁,她还记得济宁西有一个叫八里庙的地方,那时候也是运河的码头,她跟着曾经去过那里。广晴姨每每拉起济宁州,都是眉飞色舞,毕竟她读了三年书,比读了两年书的我老娘,也算是个文化人,拉起来也是唾沫星子乱飞。

那时,鱼邑到济宁,只有走水路,只能乘船,从苏鲁边河沿,边庄村东的码头上船,到微山湖,沿京杭运河穿过南阳街,穿过南阳湖,才能到济宁城里。

南阳湖畔,柳条轻摇,似是春风的细指轻弹着一曲柔情。湖水如镜,倒映着斑驳的石桥和飘渺的乌篷船,小桥流水间,传来阵阵婉约的小调,悠扬入云。正是春日,南阳湖烟雨蒙蒙,如水墨画般渲染着天际。青石板路上,蓑衣下的人们脚步匆匆,衣衫渐湿,却也不失一份从容,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长廊与亭台之间。湖面上,小船划过,搅动了一池春水,涟漪荡漾。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