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六百四十二章 有人私铸开元通宝,叫丘神勣来(第二更)(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永惟六年,夏四月。

皇帝北巡。

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浚县转行北上,从黄河转入永济渠。

河面宽阔,船只井然有序。

无数的骑兵在岸边来回奔驰,枪槊林立,旌旗招展。

李承乾站在楼船窗口,收回目光,看向竹帘后面晃动的人影。

那是崔鸾。

李承乾这次北巡,带了崔鸾,王幽兰和裴倩三妃。

不过这个时候,只有崔鸾在舱中,她之所以在此,也是因为她的父亲就在。

……

李承乾转身看向跽坐在船中的崔综,说道:“朕这次北巡,其实不走是最好的,对初夏的河运,还有朝中的负担都会很少,但朕就是想到河北看看,有人说河北百姓的负担很重,只有朕亲自走一趟,才能够明白其中的艰辛。”

崔综轻轻躬身,说道:“陛下,河北百姓的负担的确不轻,但实际上多是因为战事缘故。”

李承乾微微抬手。

崔综继续说道:“早年间,因为要防备东*突厥,所以河北民间征收的赋税远比其他地方要多要杂也要重,后来东*突厥被灭,但数十万突厥人需要安置,其中不少就占了河北府兵的位置,那个时候,高句丽又在辽东蠢蠢欲动。”

辽东与河北就一线之隔。

那个时候,不仅河北道部署重兵,甚至赋税也因为要支援军中,而变得很重。

还是就是皇帝对河北没那么信任。

早些年,河北不少世族都和高句丽进行私下交易,从而获得大量的财富。

同时也有大量的消息从河北去了高句丽。

先帝被尊为天可汗之后,便对外族子民变得宽容许多,从而导致府兵当中外族的人数越来越多。

反而是河北百姓,不仅科举没有多少机会,甚至就连成为府兵,也越发的艰难。

加上种种杂税,重赋,沉重的徭役,河北的负担才会越来越重。

“陛下登基这些年,其实河北百姓的日子已经好过了许多,科举河北士子的机会多了不少,尤其是府兵,虽然是因为东征高句丽,但是大量的河北子弟成了府兵,家中的负担也少了许多。”崔综轻轻叩首,有些激动道:“如今河北百姓为未来心中充满期盼,对陛下的东巡,也是翘首跂踵,日夜企盼。”

其实有句话,崔综没有说出来。

此次朝廷东征高句丽,有大量的河北府兵调到了军前。

这些河北府兵仅仅是指河北折冲府的府兵,便是府兵中的河北人。

这种府兵多数是突厥,契丹,奚这些外族,虽然他们也为大唐征战尽心竭力,但是河北百姓对他们却没有多少喜欢。

他们去了高句丽,河北的地面一下子反而干净了下来。

虽然说因为东征,百姓的负担依旧很重,但实际上他们的心里却没有那么沉重。

李承乾轻轻点头,说道:“岳丈请起,朕此番来河北,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推动一些在河北生活艰难的百姓去辽东,去菟州生活,如今去辽东能免三年赋税,去菟州,能免六年……算是朕尽尽心,让河北百姓的负担能更少些。”

“陛下仁德。”崔综有些话想说,但还是咽了回去。

迁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是活不下去了。

但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些年,河北百姓身上的枷锁的确松了不少。

李承乾侧身看向帷帐之后,说道:“朕此番去定州,带上爱妃,一方面是想让她回老家看看,毕竟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让河北百姓将朕当成是自己人,毕竟朕当年还是恒山郡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