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秋末时节。
一场急雨打湿了整个长安城的躁动。
雨后,人心莫名的安定了下来。
后宫之中,一身赤黄色凤袍的苏淑,带着十几名侍女来到了贞观殿外。
站在殿门口的徐安,看到苏淑,赶紧拱手道:“参见皇后。”
苏淑平静的点头,问道:“张阿难呢?”
“回皇后,张监去了弘农。”徐安沉沉拱手。
“他亲自去了弘农?”苏淑皱了皱眉,问道:“真的有那什么先帝遗诏吗?”
徐安躬身道:“奴婢不清楚。”
苏淑微微挑眉,目光看向殿外,问道:“陛下呢?”
“陛下在殿中,两日未出了。”徐安躬身间,朝着一旁让开位置。
“嗯!”苏淑平静的点头,然后迈步朝着殿中而去,其他侍女立刻跟着进去。
……
贞观殿内殿床榻之上,侧卧读书的李承乾看到苏淑走进,放下书本道:“皇后来了。”
苏淑让侍女将莲子羹放在桌案上,然后才挥手让她们走出内殿。
苏淑走到了床榻前坐下,有些心疼的看着李承乾道:“陛下,杨氏的事情很难处理吗?”
“也没有什么难处理的。”李承乾轻轻笑笑,身体向里退了退,然后轻轻拍拍床榻。
苏淑白了李承乾一眼,然后才在床榻上躺了下来,靠进了李承乾的怀里。
抱着苏淑,李承乾低声问道:“这两日,来宫里见皇后的人不少吧?”
“是!”苏淑点头,说道:“各家王妃,公主,韦裴薛柳杨杜崔卢郑王,甚至顾陆朱张,萧氏,窦氏,还有赵郡李氏,都有人求见。
臣妾见了几人,里里外外说的都是杨家的事情。”
“希望皇后劝说朕放过弘农杨氏。”李承乾忍不住的笑了笑,然后叹声道:“弘农杨氏啊,数百年里外联姻不是易于。”
“是!”苏淑微微抬头,问道:“陛下心中究竟做何打算,难道真的要杀个血流成河吗?”
如今虽然说各家都有派人前来求情,但是左右千牛卫,左右金吾卫,还有其他十六卫大将军将军,都已经蠢蠢欲动。
虽然现在还没有弄清楚杨思讷搞的先帝遗诏是怎么回事,但不妨碍十六卫的那些功勋旧将们憎恨杨氏。
竟然有人拿先帝的遗诏来做文章,还是打着清君侧,谋造反的心来着。
这些人,几乎将杨氏恨到了极点。
只要李承乾一声令下,他们真的敢杀人。
李承乾轻松了一口气,说道:“这件事的起因,其实还是那句谶言,唐传三代,有女主武王代唐而立。”
“那句谶言的事情不是已经了结了吗?”苏淑惊讶的抬头。
“是了结了,但那句谶言的根本没有了结。”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父皇病逝之前,曾经和舅舅说过,那句谶言本身是没有什么威力的,真正能让它对大唐造成危害,是它结合了天下大局的变化。”
苏淑神色逐渐的凝重起来。
“如今天下人口虽然还不算太多,但长安人口,却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以至于每年粮食都有不足。”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关中即便是粮食丰收,也难以支撑长安所需,巴蜀粮食送到长安,损耗又太大,所以最方便的,还是从洛阳运粮。”
“洛阳。”苏淑咀嚼着这两个字,逐渐的品出了几分味道。
李承乾点点头,道:“是的,洛阳,从前隋杨广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本身就是为了满足洛阳庞大的人口所需,而杨广之所以从长安迁都洛阳,根本还是因为长安人口太多,而在隋文帝时期便有数次关中大旱。
当然,还有其他控制东南,削弱关陇势力,加强内外防御的原因。
而且洛阳天下之中,迁都也是很有必要的。”
苏淑稍微侧过身,直直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如今的大唐,已经逐渐的开始步前隋的后尘,洛阳的重要性清晰可见,所以从父皇开始便经常东巡洛阳,而到了朕这里,几乎每年有半年时间都要去洛阳,就是因为要带那些耗费巨大的权贵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