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通史演义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65章 重耳逃亡路,艰辛程度超乎想象,他如何逆境求生?(3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那一天,公子和他的臣子还没有吃早餐,只能忍饥前行。一直走到中午,在一个叫做五鹿的地方,看见一群田夫在路边一起吃饭。重耳派令狐偃去问他们是否有食物可以分给他们吃。农夫问:“你们从哪里来的?”狐偃回答:“我们是晋国的客人,车上的那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长途跋涉没有粮食,希望能求得一餐饭食!”田夫笑着说:“你们年轻有为的男子,怎么不能自给自足,还要向我们求食呢?我们只是村里的农民,只有吃饱了才能拿起锄头干活,哪里有多余的食物给别人呢?”令狐偃说:“即使不能得到食物,也请赐给我们一个吃饭的器具吧!”农夫于是开玩笑地把一个土块给他,说:“这个土块也可以当饭器啊!”魏犨大怒,骂道:“你这个乡巴佬敢侮辱我!”夺过他的饭器,扔到地上摔碎了。重耳也气得要死,准备鞭打他。狐偃紧急阻止说:“得到饭食容易,得到土地难。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天意让这个农夫把土地交给公子,这是您将来得到国家的征兆,有什么好生气的?公子应该下车向他行礼接受。”重耳果然按照他的话做了,下车向农夫行礼接受土地。农夫不懂得他们的意图,就一群人聚在一起嘲笑说:“这人真是个傻瓜!”后人有一首诗写道:“土地应为国本基,皇天假手慰艰危。高明子犯窥先兆,田野愚民反笑痴。”

又走了十多里路,随行的人饿得走不动了,就停在树下休息。重耳饿得疲惫不堪,枕在狐毛的腿上躺着。狐毛说:“我还带着一些食物,在后面,可以等他过来。”魏犨说:“虽然有食物,但恐怕不够你一个人吃,估计已经没有了。”大家争相去采野菜煮来吃,但重耳却吃不下。突然看到介子推端着一碗肉汤过来,重耳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很好。吃完后,重耳问:“这里怎么有肉呢?”介子推说:“这是臣子的大腿肉。臣子听说孝子为了侍奉父母愿意牺牲自己,忠臣为了效忠君主也愿意牺牲自己。现在公子饿了,所以我割下自己的肉来填饱公子的肚子。”重耳流着眼泪说:“我这个逃亡的人太拖累你了!我将用什么来报答你呢?”介子推说:“只希望公子能早日回到晋国,实现我们这些臣子尽忠职守的愿望。臣还期望什么报答呢!”髯仙有一首诗赞美道:“孝子重归全,亏体谓亲辱。嗟嗟介子推,割股充君腹。委质称股肱,腹心同祸福。岂不念亲遗?忠孝难兼局!彼哉私身家,何以食君禄?”

过了很久,赵衰才来到这里。大家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赵衰说:“我的脚胫被棘刺刺伤了,所以走不快。”接着他从竹篮中拿出一壶食物,献给重耳。重耳说:“你难道不饿吗?为什么不自己吃?”赵衰回答说:“虽然我饿了,但怎么敢违背您的意愿而自己吃呢?”狐毛开玩笑地对魏犨说:“如果这壶食物落到你手里,还没到肚子里就消化了。”魏犨听了感到惭愧,便退了出去。重耳于是把这壶食物赐给了赵衰,赵衰用水调匀后,分给了所有的随从。重耳对此感到十分赞赏。重耳和他的臣子们在路上寻找食物,有时饿得半死,有时又能吃饱。最后,他们来到了齐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重耳的贤名,当他知道公子重耳已经进入齐国时,立刻派人去郊外迎接,并请他入住公馆,设宴款待。在宴席间,齐桓公问道:“公子带来了家眷吗?”重耳回答说:“我自身都难以保全,怎么能带着家眷呢?”齐桓公说:“我一个人独处一晚上,感觉像度过了一年。公子你在旅途中,没有人照顾你的日常生活,我真为你感到忧虑!”于是,齐桓公在宗族中挑选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了重耳。并赠送给他二十辆马车,从此,跟随重耳的人都有了车马。齐桓公又派人每天给重耳送来粮食和肉类,成为了日常的供给。重耳非常高兴,感叹道:“以前听说齐桓公喜好贤良、礼遇士人,现在我才真正相信了!他必定能成为霸主,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候是周襄王的第八年,也是齐桓公的第四十二年。

自从去年鲍叔牙委以政务,桓公便一直依照管仲的遗言,将竖刁、雍巫、开方三人逐出朝廷。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入眠,口中无谑语,脸上也没有笑容。长卫姬前来说:“君王将竖刁等人都赶走了,但是国家并没有变得更好治理。您的容颜日渐憔悴,您的心意只能由身边的人代为传达,无法真正体察君王之心。为什么不召回这些人呢?”桓公回答说:“我也一直在思念这三个人,但是既然已经将他们逐出了朝廷,再召回来恐怕会得罪鲍叔牙。”长卫姬说:“鲍叔牙的手下,哪有没有听从命令的仆人呢?国君老了,何必这样自我摧残呢?您只需要召回易牙,让他来调味,那么开方和竖刁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来了。” 桓公听从了她的建议,于是召回了雍巫和五味。鲍叔牙劝谏说:“您难道忘记了仲父的遗言吗?为什么要召回他们?”桓公说:“这三个人对我有益,对国家无害。仲父的话,是不是太过分了!”最终,桓公没有听从鲍叔牙的建议,还是召回了方、竖刁。这三个人同时恢复了原职,成为桓公的近臣。鲍叔牙因此感到愤怒和郁闷,最后病逝。从此,齐国的事务开始走下坡路。至于后来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听下回的分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