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蒙古兀良哈使者离京的时候,我派理藩院大臣敏诚随行同去,把朝廷御制的“永镇北疆”金印赏赐给了顺宁、贤义、安乐三王,这种金印是朝廷对兀良哈诸王世袭地位的认可,同时也是确认兀良哈诸部对大汉的臣属关系。
我知道光靠这种空头文件似的确认并不能使东蒙古为大汉所用,为了让他们“集结不发”的军队动起来以减小郑纪、马树华的压力,我提前向兀良哈三王发去了秘密谕旨,在谕旨中我先行告诉了他们赏赐的事,并且向他们保证,大汉兀良哈诸部夺回被金国占领的土地,如果皇太极起兵阻挡,使兀良哈收复行动受挫,大汉将从南边进攻金国,以支援兀良哈的行动。
同时,为了增强这些草原野狼的勇气,刺激他们的胃口,我还告诉他们,兀良哈以东投金的蒙古诸部王公攀附顽逆,不尊朝廷圣命,因此大汉不再认可他们的地位,而他们的土地和百姓是属于蒙古的,因此兀良哈三部有权利将这些土地和百姓夺回,只要将金国力量驱赶出草原,那些土地和百姓就归兀良哈三部所有。
痛打落水狗的好事谁不愿意做?况且他们出手的时候,旁边还有大汉支援,以保证他们的胜利。因此等谕旨到了蒙古以后,兀良哈三王很自觉的聚到了一起,商议出兵和战后利益划分的事,并且很快就联合发兵东指,与皇太极干上了。
虽然兀良哈的力量不足以使皇太极调动多少主力去对抗,但以金国现在的力量对付西边和南边两个方向的同时进攻很是困难,因此向我示弱是必然的。我不等金国来求和,便马上向皇太极发出命令他称臣的圣谕。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得低了头,派使赴洛阳求和称臣,乞求大汉不要在他与兀良哈的对战中帮助兀良哈人。
皇太极所做的正是我想要的,现在我要出兵朝鲜抗击倭寇,也没有能力再顾着金国,因此便同意了金国的称臣请求,并提出了女真人撤出辽东南部及半岛地区等苛刻的条件,我现在不怕皇太极不答应,毕竟小小的辽东半岛与金国的生死存亡相比起来简直是太不重要了。
等上面这些目的都达到以后,郑纪和马树华进行了换防,郑纪的蓟镇边军向前抵到辽南一线,而马树华的征北军六万精锐则南撤到鸭绿江边待命入朝(其他征北军队我为了减小军需开支已经撤了回来),只要余贺伦水师彻底截断小鬼子的水上通道以后,马大将军就该进朝鲜抗日……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屠灭倭寇。
到了十一月份,大汉北方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东蒙古和金国打打停停,谁也抽不出手来,已经不必为他们操心了;朝鲜方面看到金国势力的败退,最终倒向了大汉,在最危机的时刻向大汉送来了求救信。朝鲜看清了形势,那大汉就没必要再等什么了,于是在余贺伦水师截断倭国运兵船通道,使侵朝三万倭寇无路可退且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的,马树华的征北军兵锋南指,跨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时至年底,大雪也纷纷扬扬的下了,京城洛阳在一片银妆素裹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根据大汉朝廷的规定,每三年的年底,住在曲阜孔府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嫡亲后裔衍圣公都要来京城朝觐天子,并得到皇帝的慰勉和赏赐,这是朝廷的一种亲善行为,同时也是拉拢天下圣人门生们的手段。
这衍圣公的爵位可了不得,因为老祖宗的荫庇,衍圣公爵位极人臣,进京朝觐时位列文臣班首,毕竟人家有一个了不得的老祖宗嘛,他老祖宗的“学生”们谁敢跟他争位次?
腊月初一的时候,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衍植抵京,朝中以大学士康大和为首的正三品以上文官全数出动,在京城五里外的驿站恭候孔衍植车驾。本来康大和身体不好,就连上朝站班的事我都给他免了,只是在有事垂询时我才会传他进宫,这种情况其实已经相当于让他退休了,因此康大和是没必要亲自去迎孔衍植的。然而在这事上康大和很是积极,当我劝他不要去受罪时,他老人家痛哭流涕的表示非去不可,说什么怕死了以后没脸见先师爷。我拗不过他,也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也从这件事里看出了儒教思想的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