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二章已见平川中我一开始将四王写死了,后来在几位书友的建议下改为四王重病,可能一些书友没看到这一部分,我在此说明一下。
五十二章正文如下:
西北的事并没有那样容易解决,镇西将军黄昭信也并不像七王说的那样厉害。随着军报的频繁传来,郭七兆乱匪所爆发的能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首先,郭七兆出兵长安不过是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把镇压他的官军大量吸引到长安一带,以使他能有更充分的时间来经营凤翔。
黄昭信居然上了郭七兆的当,将所辖军马大多布置在了凤翔与长安之间,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雄赳赳”的灭了郭七兆数千疑阵之兵,却眼睁睁的看着郭七兆将凤翔周围近十个县收入囊中。
郭七兆稳固根据地以后,便开始实行开仓放粮和扑杀官吏豪绅的对民拉拢政策,这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凤翔百姓本来就对贪官恶绅们痛恨的心很快倾向了郭七兆,郭七兆的兵力也迅速扩大到五万,瞬间变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等到黄昭信回过神来倾巢扑向凤翔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凤翔在郭七兆的调兵遣将下,开始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法,坚壁清野的政策使黄昭信在凤翔一带举步维艰,要不是黄昭信指挥还算镇定,兵士们战力还算不弱,再加上后方粮草供应未被掐断,恐怕这次征剿就会变成历史上农民起义军对官军一场大胜利的战例了。
因为黄昭信指挥上的失误,朝中多有罢免他的呼声。我知道临危换将是兵之大忌,再说官军已经取得了对郭七兆的初步合围,罢免黄昭信难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所以便顶住压力保留了黄昭信的职务,并派对西北颇有了解的马树华带旗下中军营连同翁世资的千军营前去助阵,希望依靠京军精锐尽快剿灭乱匪。然而现在马树华他们攻势凌厉,但凤翔双方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谁要想迅速取得胜利那都是不可能的。
上面说的是凤翔的情况,其他地方――至少在三秦一带已经受到了郭七兆的严重影响,许多地方跟着发生了骚乱,幸好此时朝廷已经做了准备,这些人再想像郭七兆那样突然壮大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大多数骚乱在爆发之初便被扑灭,其他很少的几处虽然有扩散的倾向,但由于官府的安民政策做的比较好,除了平阳府悍匪周大起闹的还算欢腾外,其他地方并没有多少人乱匪。
看到这些情况我算明白了,这些个当官的并非不会为老百姓做事,只不过平常太平时眼前利益迷了他们的心,使他们根本想不到自己是父母官。等到了出现危险时,他们那种为民的能力也瞬间突显出来,不过这种所谓的为民,最终目的不过还是为了稳保自己的既得利益。虚伪的装扮毕竟难以服众,在郭七兆“天兵横扫官军”谣言满天飞的情况下,江北各地已经是人心惶惶,不稳定因素一天比一天增加起来,更大的动乱有可能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进了前线剿匪的事里,其他事情那就是当免则免了,然而屋漏偏遭连阴雨,就在西北剿匪处于难分难解的僵持中时,北方又传来了个坏消息――金国得知大汉匪患突起,竟有意起兵南下,准备趁大汉国内出现麻烦给大汉重重一击。据说努尔哈次已派四贝勒皇太极率两旗人马为先锋直指山海关,其他人马很快也会南下。看着蓟镇总镇官郑纪天天送来的军报,我还能做什么选择?那只有调兵再调兵了,说什么也不能让女真人攻入长城,造成明朝灭亡般的惨剧。
“皇上,乌布图跑了!”未时刚到,就在我和一众重臣在御书房面对一大堆前线军报焦头烂额的时候,陈淼突然闯了进来。
“什么?金国的人都跑了?”我大吃一惊,这个节骨眼上被我扣押的金国大将怎么会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