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类群星闪耀时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封闭的列车 ? 一(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实现……

有一天,那是1917年3月15日,苏黎世图书馆的管理员感到奇怪。时针已指到9点,而那个最准时的借书人每天坐的座位却还空着。快9点半了,快10点了,那个孜孜不倦的读者还没有来。他是不会再来了。因为正当他来图书馆的路上,一位俄国朋友同他的谈话把他留住了,或者更确切地说,俄国爆发革命的消息打乱了他的全部计划。

起初,列宁还不敢相信。他完全被这消息惊呆了。可是随后他迈开短促迅速的步履,赶往苏黎世湖滨的报亭,从此,他以后就一直在报亭和报馆门前等候消息,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事情是真的,消息是确凿的,而且他觉得一天更比一天真实得令人鼓舞。开始只传来不确实的消息,说发生了一次宫廷革命,好像只更换了内阁;然后才传来:沙皇被废黜了,成立了临时政府,接着又传来杜马开会那天的情况,俄国自由了;政治犯得到了大赦——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20年来,他在秘密组织里、在监狱里、在西伯利亚、在流亡中都曾为之奋斗的这一切,现在实现了。他顿时觉得,这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数百万人的死亡,血没有白流。他觉得,这些死者并不是无谓的牺牲品,而是为了一个自由、平等和持久和平的新王国而献身的殉道者,现在,这样一个新王国已经诞生。这个平时是那么清醒和沉静的梦想家此刻却像迷醉了似的。可以回到俄国老家去了!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也振奋着在日内瓦、洛桑、伯尔尼的其他几百名蛰居在小小斗室里的流亡者,他们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现在不是用假护照隐姓匿名,冒着被判处死刑的危险回到沙皇的帝国去,而是作为自由的公民回到自由的土地上去。他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准备自己少得可怜的行装,因为报纸上登载了高尔基的言简意赅的电报:“大家都回家吧!”于是他们向四面八方发出信件和电报:回家,回家吧!集合起来!团结起来!为了他们自觉悟以来毕生奋斗的事业——俄国革命而再一次献身!

杜马,俄文的音译,意即议会,1905年后,沙皇政府先后召开过五届国家杜马。1917年2月14日(俄历)国家杜马开会的当天,广大群众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运动。

……和失望

然而,几天以后他们惊愕地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消息虽然使他们欣喜若狂,但是这个革命并不是他们所梦想的那种革命,而且也谈不上是俄国的一次革命,它无非是一次由英国和法国的外交官们策动的反对沙皇的宫廷政变,目的是阻止沙皇与德国媾和。它不是由要求和平与权利的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它不是他们曾毕生努力并且准备为之牺牲的那种革命,而是好战的党派、帝国主义分子和将军们为了不愿被别人打乱自己的计划而策动的一次阴谋。而且,列宁和他的同志们不久还认识到:让大家都回去的许诺并不适用于那些要进行激烈的、卡尔·马克思式的真正革命的人。米留可夫和其他的自由派人物已经指示要阻止他们回去。他们一方面把那些对于继续进行战争有利的属于温和派的社会主义者迎接回国,例如普列汉诺夫就是在护送人员的陪同下十分体面地乘着鱼雷艇从英国回到彼得堡,另一方面,他们却把托洛茨基截留在哈利法克斯,把其他的激进派分子拒之于国境线外。在所有协约国的边境线上的关卡哨所,都有一份记录着参加过第三国际齐美尔瓦尔得会议的全体人员的黑名单。列宁抱着最后的希望,向彼得格勒拍去一封又一封的电报,但是这些电报不是中途被扣留就是放在那里置之不理。在苏黎世人们不知道,在欧洲也几乎没有人知道,然而在俄国,人们却知道得很清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反对他的人看来,是多么坚强有力,多么矢志不移,又是多么致命的危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