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凤瑶姐高中毕业后,我三舅回鱼邑探亲,把我凤瑶姐带到了明春。那时我二舅已经去世,我二妗子带着几个孩子,日子也很艰难。那时,我三舅三妗子有四个闺女,这又从老家带来了凤瑶姐,算是膝前有了五个闺女。
曾经,我三表姐凤锦出生的时候,她和我大舅家的瑞铭哥同岁,曾经有过说法,就是闺女换儿子,你家三个儿子,我家三个闺女,就拿凤锦换瑞铭,但我三妗子不舍得,也就作罢。
我三舅抽了一夜的烟,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把几个闺女叫到一起,宣布了他的决定:不去浙江,不回老家,就在明春了。
我凤娟表姐是在浙江出生的,被抱回了人和村,她都不知道浙江是啥样,但她首先反对。她说还是浙江富裕,还是要去浙江,那里有我三舅的许多战友,在那里更好生活。
我凤萍表姐则要回老家,在明春虽说也生活了十几年,但老家的亲人多。自己一家在明春总感觉到单门独户,遇到个事总想到有大爷叔叔、哥哥弟弟,有很多亲人在身边更好。
我三舅说,浙江海边也未必都能适应,那里湿热潮闷,也不习惯。从明春到浙江还是远离老家,至于说回老家,老家当时还不如明春的条件好。明春作为边境地区,工资的级别要高。
我三妗子在那里一直流着泪,眼泡也哭肿了。其实,在我三舅的心里就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凤瑶姐跟着他来到了明春,而且出嫁了,就一辈子要在明春了。如果他带着一家五口回去,那就是把凤瑶姐一个人扔在明春,我三舅不忍心。
我萍姐、娟姐哭作一团,都想着能回老家,或者去浙江。但我三舅说,他的主意已定,谁说啥也不行。
对于家庭来说,这是我三舅最重大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一大家子、十几个人的生命、生活轨迹。
组织上尊重我三舅的选择。他本来就在运输公司上班,这次平反后恢复了党籍。1961 年就是副营级的军队干部,就到了明春县公路局当工会**,也是副局级,十六七年过去,都没有升级。
为我三妗子的事,我三舅、三妗子专门回到鱼邑,鱼邑的付道德等,是我三舅的同学,也有战友,听到我三舅平反的消息都很高兴。我三妗子在鱼邑县城上了一年半的会计学校,这在当时算是高学历、专业人才了,她毕业后到谷亭银行上班,在谷亭银行上班时才随了军,按照当时的政策,随军也是算工龄的。付道德是新砦的老乡,帮着找到我三妗子在谷亭银行的档案,档案属实、完好,于是,我三妗子的身份、工龄也确认了,我三妗子就被安排在明春公路段当会计。但也没有干多长时间,有几个老乡在相关部门任职,就帮着办了离职手续,三妗子就不上班了,只在家领工资。这样,全家都是非农业,就从农村搬到了明春县城。
又过了几年,我三妗子要退休了,按照政策,可以安排一个子女接班,我三舅没有犹豫,安排已经结婚,生了孩子的我凤瑶姐接班,进了明春公路段。
这一次,对我凤娟表姐的打击最大。本来她热望着能接我三妗子的班,没想到还是我三舅做主,让我凤瑶姐接班。多年后,我娟姐回到人和村,抱着她大姑就哭,她这亲闺女都不如侄女,侄女接班进了好单位,而自己则进了食品公司,工资待遇要低很多。多年后退休,工资还是低很多。
1979 年,为了不把凤瑶姐一个人丢在明春,我三舅的一个决定,改变了许多东西。多年后,岁月轮转、命运转圜,才意识到我三舅的决定也许并不完美,但站在他的角度,他的身份,他的本色,他那军人的胸怀,又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
到了我表姐家的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三舅一家的选择,说明了一切。此时,不要说浙江,就是山东老家,也比明春富裕很多,生活水平也高了许多。
我大表姐萍姐的儿子,在天津警官学院毕业后,就打定了主意,不愿意再回去,就留在天津,入职警界,在天津安了家。
我二表姐娟姐有一个女儿,女儿找对象就找山东的,终于找到了山东的对象,嫁到山东德州,在一家中学里教书。我娟姐则跟着来到女儿家,在山东落脚,就算是在山东德州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