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陈贵良去办理入学手续,但军训体检时间未到。
中午在北大一食堂吃饭,那里距离陈贵良的宿舍很近。食堂门口有两颗老槐树,据传是晚清军机处的大门口。
传言一般都不靠谱。
蒋君来听说中关村就在隔壁,于是拉着陈贵良去逛中关村。
“哇,那里是联想!”
“你看那栋楼的墙壁上,有百度的爪子印,百度肯定在里面。”
“搜狐!搜狐!”
“还有新浪,我靠,我靠。我再找找有没有网易……”
蒋君来就跟疯了一样,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呼。
陈贵良却在趁机熟悉街道路线。他想自己开一家公司,实际办公地址肯定是没有的,到时只能花钱挂靠在某个单位。
这玩意儿,还得再问问师兄师姐们。
元培班属于婢养的,自然得报团取暖,尤其是跨年级沟通极为顺畅。
那些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分散在全校各个院系。干啥的都有,向他们咨询信息非常方便,往往一顿烧烤就能把事办成。
龙翔发来短信:“今晚七点半,二教101开班会。把你室友也叫上。”
“收到。”陈贵良回复。
一直在中关村逛到下午五点多,陈贵良和蒋君来溜达着返校吃饭。
说实话,一食堂的饭菜味道不咋地。
尤其是对习惯吃米饭的南方学生来说,一食堂的米饭连及格线都没达到。颗粒分明,硬得硌牙!
但菜品油盐挺重,适合陈贵良这种重口味。
优点是便宜。
最贵的红烧肉3元一份,最便宜的炒白菜5毛一份,还有免费的紫菜蛋花汤。
那些特别节俭的学生,如果白菜配米饭,一块钱就能吃一顿。
“米饭好难吃啊。”
蒋君来低声说道,生怕被人听见了。
陈贵良感慨:“看来我们得改变主食结构了,我看那些面食还做得不错。”
蒋君来说:“偶尔吃吃面食可以,总不能顿顿都馒头面条吧?”
陈贵良莫名想起谢扬,这货跑去杭城读书,在饮食方面比自己还惨。
还是徐海波舒坦,选择留在川内。
“明天换一个食堂试试,”陈贵良郁闷道,“我就不信,北大所有食堂都能把米饭做成这鬼样子。”
蒋君来问:“如果都是这样呢?”
陈贵良道:“那我就只能佩服北大的厨子了。”
一路吐槽着食堂米饭,两人回到36楼宿舍休息,掐着时间前往二教的大教室。
对门的403寝室,刚好出来两人,也是元培班的新生。
陈贵良主动打招呼,大家互报姓名来历。
一个叫云帆,省文科状元。
一个叫邓陈,省理科第四名、市状元。
“我靠,你就是陈贵良!”
邓陈来一句川蜀方言:“老乡啊,我就在你隔壁市。”
“那可巧了,以后放假一起回家。”陈贵良笑道。
云帆这位某省文科状元,却没听说过陈贵良,他问室友邓陈:“陈贵良很有名吗?”
“那可太有名了,尤其是在我们川内,”邓陈惊讶道,“你读文科的,居然不知道他?”
云帆腼腆笑笑。
四人结伴下楼,又碰到两个新生,一问却是历史系的。
陈贵良陆续问了几人,要么是历史系,要么是中文系。看来36楼是人家历史、中文系的宿舍,元培班学生反而属于借住进来的。
陈贵良扫了一眼女生楼层,如果中文系新生都在这里,他极有可能跟吴梦住同一栋宿舍楼。
“你就是陈贵良?”又一个中文系新生惊喜道。
陈贵良微笑应对。
云帆愈发纳闷儿:陈贵良那么有名吗?咋好多人都认识他。
来到二教101,这里已经聚集上百人。
中间靠前的位置属于风水宝地,被同学们占得差不多。
陈贵良、蒋君来、云帆和邓陈四人,选来选去只能坐到第二排。
又过十多分钟,学生终于到齐。
还来了一位老师,以及14个大三学生(辅导员)。
老师走到讲台上说:“我叫熊文欣,教汉语言的,并不是你们的班主任、班导师或辅导员。元培班提倡学生自治,等你们选出班委,一切由班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