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11章 公报私仇(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1937年。

元旦过后不久,新丰纺织的童润夫、李升伯,以及平安银行的夏高翔、叶熙明、张树年,五人来到陈光良的办公室。

陈光良知道,五人一定是关于‘棉纱’的事情,向他汇报和建议。

果不其然,童润夫率先说道:“老板,目前新丰纺织的棉纱有5.2万包,而新丰纺织未来两年时间,用量预计也就在2.5万包左右。鉴于去年10~12月间,华商纱布交易所内棉纱市价已上涨一段时间。今年一开始,涨势继续,目前价格已经上涨至240元以上,我们可以考虑出一部分。特别是2月春节过后,必然有一个销售淡季。”

以240元一包计算,新丰纺织持有的棉花包总价值在1250万元。实际上,他们的成本也就在1000万出头,相当于他们在棉花现货上就赚了200多万。

太赚了,难怪新丰纺织和平安银行的高层都动了‘见好就收’的道理。

不过陈光良自有打算,说道:“再等等,就算我们一直持有,也好过持有法币在手中。这个事情你们就听我,存棉好过存钱。另外,租界的仓库一定要保持着2万包的数量。”

众人面面相觑,很快又纷纷倒戈。

夏高翔说道:“新丰纺织虽然贷款950万,但一年利息就六十万(6厘的低息贷款),不算沉重。比起棉花带来的收益,都是微不足道。”

叶熙明也说道:“是啊,新丰纺织被收购近两年以来,利润也达到240万(包含去年棉纱包的收益),相当于香港工厂、重庆工厂的投资赚回来了。”

香港工厂投资150万,重庆工厂预计投资100万。

童润夫见状,也只能说道:“只要平安银行继续给与支持,当然我们也没有意见。”

夏高翔笑道:“支持新丰纺织,也就是在支持平安银行自己,这点请放心。”

眼见这事过去,陈光良便说道:“香港工厂的情况怎么样?”

李升伯随即做了详细的工资汇报,香港工厂在去年底已经开工,目前只能算是‘试开工’。

“我们从沪市调过去一批优秀女工,带动了那边的生产效率,预计到下半年,香港工厂也就能全面开工起来.”

沪市的纺织女工,属于‘全国的名片’,北方的纺织业,最近几年也邀请一些沪市纺织女工去带头,起到很好的工厂生产效应。

陈光良说道:“嗯,那么接下来就是重庆工厂了,麻烦李董事继续筹备。”

李升伯点点头,说道:“我尽快启程去重庆,组织筹备工厂。”

重庆工厂,目前已经进入建设阶段,而纺织设备方面,已经在英国订购一批,再加上沪市仓库的纺织设备,肯定是在上半年机器到位。

六人聊了一阵,讨论新丰纺织厂的发展问题。

香格里拉饭店的三名股东——陈光良、严智多、方椒伯,正在开会。

陈光良首先说道:“去年,香格里拉饭店的业绩再创辉煌,获得利润50万元。目前香格里拉饭店的账户上,躺着62万元的现金流。我的一件事,分红60万大洋。”

严智多疑问道:“留那么少的现金流?”

一直以来,香格里拉饭店的生意都非常好,旅馆部入住率都在90%以上,饭店部也是时常爆满,更是成为上海滩的名片。

但香格里拉饭店没有负债,从开业起就没有过负债,利润每年也在40~50万大洋,非常的赚钱。

回报率之高,也实属罕见。

陈光良说道:“够了,毕竟香格里拉饭店还在赚钱,这次分红后,我也打算卸任总经理,交给高志超、李新力等人管理。”

方椒伯主动说道:“既然如此,那我这个董事长位置,也应该你来坐,毕竟谁不知道你是香格里拉的灵魂。”

陈光良赋予香格里拉的东西,是一种高尚、尊贵的文化,称之为‘灵魂’不为过。

他摇摇头,说道:“我只担任常务董事即可,后续我可能时常不在沪市,所以积蕃只管担任董事长,有事您也能照看一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