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03章 小日本失利(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抢购’棉花的风潮进一步扩大,一些中小纺织厂的企业主也加入进来,甚至黄河流域、华北的同行也听到风声,也加入进来。

让陈光良意外的是,日本纺织厂居然还没有发现,看来应该是得意过头了,或者是语言和环境的关系。

各大纺织厂的‘预收购’价格基本都在43~50元每担,先付三成的‘定金’,剩下的则在交货时支付,有白字黑字的合同为凭证,而且有‘江浙财团’作为信誉,故不管是农户,还是中介商,基本都不敢违约。

与此同时。

为了配合这次新丰纺织收购棉花,陈光良并没有将严人美和蒋梅英手中的大洋存款,去融成白银,而是直接兑换成黄金,这些钱自然需要留在沪市作为平安银行的‘底牌’。

而且南鲸政府和美国政府达成了一个约定——美国不再从华夏境内收购白银,以及南鲸政府制定了严厉的‘不许熔大洋案例’。

变成黄金的同时,还租赁了平安银行的保险库,这样就不担心便成法币了;同时黄金也不错,而且比白银保值。

白银这几年涨幅那么高,但那只是纸面上的(例如兑美元、英镑),但实际上的‘金银兑换比’依旧保持着55以上的样子。

所以严人美的350万大洋(另外150万则需要偿还花旗银行贷款),折合245万两白银,兑换成4.4万两黄金。

而蒋梅英的200万大洋,则兑换成了2.5万两黄金。

不算很多,两吨黄金出头而已。

8月初旬,距离长江流域的棉花收获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个时候各家纺织厂都开始出动,今年日本在沪的几家纺织厂也不例外;日本人收购棉花,自然是要委托‘买办汉奸’。

但今年,他们失算了!

一名买办匆匆找到山田秀一,急切的说道:“山田先生,棉花没了!”

山田秀一眉头一皱,随后说道:“棉花没有?”

买办气喘吁吁的说道:“是的,江浙财团联合华资纺织厂,早在一个月多月前,便已经通过‘预收购’的方式,将长江流域的棉花大肆收购,目前很多农户都已经签署了‘预收购’先得一笔定金,仅少量的棉农还没有被收购。现在,棉花的价格已经炒到50大洋每担以上,而且非常稀少。”

山田秀一猛拍桌子,大声说道:“我明白了,是陈光良搞的鬼!”

上一次陈光良邀请华资纺织大老板和金融大佬,便是筹备此事,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则以参观工厂和庆祝为掩饰。

可恶!

接着,山田秀一连忙问道:“不对,他们就算能购入很多,但长江流域的棉花那么多.”

买办说道:“今年普遍旱涝,棉花减产,长江流域的棉花并不多。我甚至听说,黄河流域,乃至华北,很多纺织老板都提前听到风声,家人抢棉花之中。”

山田秀一瘫坐下来,没有足够的棉花,如何能打败华资纺织厂,这让这个沪市纺织领头羊的威信大减,更重要是让大日本帝国失望。

“你马上去抢购棉花,能抢购多少是多少!”

“好的”

随后,山田秀一连忙拨通几个电话,是找大家共商应对方法。

‘江浙财团’联手‘预收购棉花’,很快被各大媒体见报。

报纸上基本都是称赞华资纺织企业这一次学聪明了,提前抢收棉花资源,避免大量被洋企收购。

当然,也有Z派报纸批评‘江浙财团’是利用农户不懂行情,急于表现的心理,以更低的价格‘预收购’。

批评的声音,倒是也没有全错。

此次‘预收购’,均价也就在46~48元每担的样子,但如今棉花已经涨到52元以上,故那些提前卖出的棉农损失不菲。

特别是在初期,大家对今年棉花的总产量是增长,还是减少,没有心理预期;但随着8月份的来临,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一件事——今年棉花减产很严重。

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报纸上预测,今年棉花的价格应该在52~55元才算合理。

但不管怎么说,很多华资工厂凭借‘这一役’,暂时生存下来;没有这次的提前抢购,后面的日子就艰难了。

这天。

陈光良和沪市二十多家大中型纺织厂老板,在香格里拉饭店的行政会议室,进行了继续讨论。

期间,有纺织企业主提议道:“现在日本纺织厂正急着四处收购棉花,而且是高价,我们要不要趁机抬高价格?”

荣宗敬马上说道:“不可,若是价格太高,农户和中间商的违约几率会增大,就让日本人自行太高吧!”

提出建议的企业主,服气的点点头。

陈光良这时候说道:“确实要考虑违约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还是要足够的团结,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同时,也要在舆论上将这场战火,放在是华资纺织和日本纺织之间的战争。日本纺织凭借政府的补贴,一直对我们进行打压,我们好不容易逮住一次机会,自然应该多多宣传。”

这一次在沪市的九家日本纺织企业,怕是要为棉花头疼不已了。

荣宗敬高兴的说道:“不错,应该大肆宣传,重挫沪市的日本纺织信心。”

他这一次也算沾到光,凭借这一波收购的棉花,虽然不能改变‘申新系’现状,但对于一家两家工厂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随后,大家各抒己见。

所有人的脸上,这一次都算是很荣光,毕竟他们坑了日本人一把。

不过陈光良还是比较冷静的,虽然长江流域的棉花让他们提前下了订单,但日本控制的东三省和内蒙的棉花产量,可是占华夏的40%棉花产值。

另外一方面,接下来肯定有人在高利润的趋势下,将棉花卖给日本人。

所以,这虽然是一场胜利,但也仅局部的胜利。

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强大的商业。

很快,长江流域的舆论起来了,凡是卖棉花给日本人的,都是卖国贼;在这方面,自然有团队为江浙财团摇旗呐喊,毕竟这是他们想看到的。

与此同时,一些华资纺织商人趁机炒棉花,先是去高价收购农户的棉花,再以更高价去卖给日本人。

这些进展都已经表明,江浙沪的日本纺织商遇到了大麻烦。

这一天。

驻沪的日本领事,和纺织界进行开会。

驻沪总领事石射猪太郎,一开始就大骂道:“你们都是猪嘛,人家预收购那么久你们才知道。现在内蒙和东三省那边传来消息,今年的棉花也大减产,还要供应大日本帝国的本土,我看你们怎么办?”

十来个江浙沪的日本纺织企业负责人,此时低着头,非常的羞愧。

这时候有人提议道:“继续高价收购棉花,华夏人贪财爱利,不会有钱不赚的!”

石射猪太郎气道:“那又该拿什么价格去倾销棉纱?难道你觉得商务部还会给你们更多的补贴?”

一边是高价购入华夏的棉花,一边是低价倾销纺织品,这样岂不是日本在供应华夏人穿衣?

事情一下陷入困境,当然这是日本在沪纺织厂的处境,而非整个日本在华纺织业的处境。

山田秀一这时候站出来说道:“是我们这次失察,一切责任由我们承担,我们可以自行想办法。”

石射猪太郎看了一眼山田秀一,忍不住说道:“我知道你们的办法,无非就是继续高价收购他们手中的棉花。但这样一来,成本实在太高了,我已经致电满洲国,让那边尽可能帮助你们。至于其它的,你们就自行想办法吧!”

“多谢石射猪领事”

棉花的事情,大局已定,陈光良也终于满意的将自己的精力转移。

此次收购棉花,新丰纺织也获利不菲,仅在棉花上的升值,就获利约50万大洋。当然这些棉花是不会出售的,而是准备纺织成纱,再进一步加工成布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