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281章 解决方案(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这一日,陈光良来到苏州河边的‘国民制糖厂’考察。

这家制糖厂兼酒精厂,总计投资500万大洋,今年3月便开始投产,成为江浙沪最大最先进的制糖厂;不仅仅配套了酒精厂,而且还在崇明岛、无锡等地种植了大量的甘蔗,供应榨糖。

由于甘蔗一般种植在靠近河道的地方,所以甘蔗农户通过船只运输,将甘蔗运到苏州河的制糖厂码头,随后便送入榨糖;整个运输,全靠船运。

“陈先生,我们现在日榨甘蔗1000吨,基本马不停歇的工作。按照目前的进度,预计明年底就能收回成本。”陪同的制糖总工曹铭先,为陈光良做了介绍。

国民制糖厂的管理层,基本都是陈光良带起来的,众人今天自然纷纷陪同考察,包括化验工程师陈器、电气工程师吴新炳,还有农学专家兼上海农业局的科长徐才进等人。

陈光良看着全美式的榨糖设备,确实世界最先进,相比香港太古榨糖厂的设备都先进一些。而在1930~1933年期间,华夏从美国的两家榨糖机械厂,进口了400万美金以上的设备,价值是2000万大洋左右。

他满意的说道:“如今粤省有六家工厂,日榨甘蔗可达5000吨;沪市则有一家,日榨甘蔗1000吨。七家工厂已经全部开工,且种植甘蔗的自给率达70%以上。所以我预期明年,洋塘在华夏的份额将更加少。”

大家崇拜的看着陈光良,‘华夏制糖业奠基人’、‘华夏航运业拯救者’仅仅是这两个事业,就让陈光良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七家制糖厂,一年产糖高达近25万吨,价值4000多万大洋。

另外一方面,制作酒精的原材料是‘蜜糖’,所以酒精厂也是榨糖厂的配套工厂,故华夏酒精业也逐渐开始自给自足。

摆摊、酒精都开始自给自足,洋货又少两样在华夏。

徐才进在一旁补充道:“可惜就是,江南种植甘蔗的产量和出糖率,都不及两广。所以这家制糖厂的甘蔗供应,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好在这几年,种植桑叶等农作物经济效率不好,故推广甘蔗种植比较顺利。”

陈光良当即说道:“你们可不能让农民吃亏!”

徐才进马上说道:“都是先签合同,甚至由榨糖厂先垫付肥料款,经济收益比其它农作物高。”

陈光良点点头,了解一番后,他心中也判断了一下——他终于可以在制糖业功成身退,毕竟他一直还是这家制糖厂的常务理事。

至于沪市国民制糖厂的股权,很大一部分都是南鲸实业部,好像孔祥熙也参股了一点,但应该不多。

考察结束后,陈光良写了一份辞职信,寄往南鲸实业部。

他要辞职的是制糖厂的常务理事和顾问,毕竟华夏的白糖、酒精厂都已经成功,不需要他再给与相关的意见。

这些年来,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华夏趁机建立了七家大型榨糖厂,和三家酒精厂。

七家榨糖厂一天可榨6000吨甘蔗,三家酒精厂的日产酒精18000加仑,纯度达96%至97%。

晚上,陈光良让佣人去抱走儿子陈文杰,自己则溜到严人美身边,搂着妻子的腰肢。

严人美故意说道:“我哪里有影后漂亮,你还是去搂蒋梅英好啦!”

陈光良连忙讨好的说道:“自然是仁美更漂亮.仁美,别生气啦,你说我们一路走来,有多让人羡慕!”

神仙眷侣,也莫过于如此!

严人美抬起她绝美的脸蛋,眼神里闪过一丝心疼,不过很快掩饰过去,又不满的说道:“你可知道,这几天我在学校里,有多么的难过。更何况,令仪、涵芬她们甚至还会问我——会不会同意你娶姨太太,你知道这话有多伤人心嘛?但偏偏我心里没谱,只能硬着头皮说,不可能让你娶姨太太.”

陈光良这才明白,两人的婚姻不只是两人的事情,亲朋好友的这个圈子里,也影响着两人。严人美认识的朋友(孔令仪、张涵芬)、严人美的长辈(三个姑姑)等,都是现代女性,又如何能接受娶姨太太的想法。

“不娶,肯定不娶!”

这一次,陈光良彻底绝了娶姨太太的身份。

严人美也看出陈光良的决心,表情缓和起来,说道:“好,只要你答应我坚持一夫一妻制,给我这个尊严,我不过问你和蒋梅英的事情。”

她也知道,事已发生,再步步紧逼,难免让陈光良觉得她不通人情,反而影响两人的感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