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袁绍刚愎自用,没有采纳许攸计策。
而时间进入十月,袁绍的补给从北方运来,由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乌巢。
恰恰在这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并且给曹操献计,轻骑兵奇袭乌巢,烧其袁军补给。曹操大喜,当机立断,决定率轻骑军突袭乌巢,留下曹洪,荀攸坚守营垒。
乌巢雄火烈烈,一代雄主袁绍的霸业也毁在这场大火下。
闻讯之后,袁绍慌了手脚,急忙派大将文丑率兵救援乌巢,同时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曹军大营防守坚固,一时半会哪里攻打不下来?
袁绍救援部队驰援淳于琼时候,曹操鼓舞军队死战,大破袁军,斩杀了淳于琼。
赶来支援的大将文丑姗姗来迟,看到的只是被大火烧成灰烬的狼藉,慌乱中又被曹操伏击,文丑被俘,手下兵马四散而逃。
与历史差不多,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在此之前,别看袁绍军队有几次挫折,但袁绍军队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几次小败仗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从兵力上讲,看上去要崩溃的应该是曹操一方,但最终结果出人意料。如果不是形势严峻,曹操不会给自己谋臣荀彧的信中表示,自己兵困粮乏,已经无力坚守官渡,想撤回来。
荀彧也只能安慰曹操,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
其实,荀彧的话有点让曹操看运气等死,看来荀彧也没什么好办法。
也算曹操运气好,等来了许攸,否则,曹操的命运还真的很难说。
所以,袁绍真正的错误就是忽略了人心变化的危险,许攸握有机密,审配却严格执法抓了他家人,袁绍事后既不去抚慰许攸,也不去抓捕杀死或者监控许攸,听之任之,让这样一个人拿着重大机密投靠敌方,这是何等危险的失误?
其实说白了,就是战事急促,袁绍太忙,因而忽略部下人心变化的细节所致。
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是真正的侥幸。
官渡一战,袁绍之所以败,是有战机不懂把握,有谋臣,名将而不懂得用。身为人主,不能使其内部上下一心。作为三军主帅,不能各尽其才,谋多少决。
虽有数十万大军,那又如何?只不过自取灭亡。
相反,看曹操这边,虽然无论兵力还是地盘以及资源都不如袁绍。但是曹操精通兵法,却又不受限于兵法,极其善用人。英勇而谋划,使其将者尽其勇,臣者尽其谋,士卒尽其心,同心同亢。
而正在北上的扬州牧秦宜,似乎并不知道官渡之战发生了逆转,沿着泗水河继续北上,目标直指任城。
按理说,官渡之战结束,曹操已经不再需要秦宜相助,应该派人通知秦宜往回走。却不知曹操是如何想的,没有任何举措,任由扬州牧秦宜继续向北运动。
毫无疑问,双方都有算计。
曹操心里有算计,想借此机会斩杀秦宜。焉知秦宜心里没有算计?他的目标显然是泗水河以东整个区域。
呵呵,既然双方都有算计,剩下的就看谁的算计高明了。
从目前看,扬州牧秦宜的算计,被许都曹操识破了。人家曹操是人杰,连这点小把戏都不能识破,那才是笑话呢!
反之,秦宜却不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似乎有点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