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隐山下,有石门古镇。
相传千余年前,一代奇人林尊道长在奇缘巧合之下,以道士身份习得仙法,仙道合一造就仙人之体,而后在此开宗立派,宗名“神虚”,建于太隐山太上峰。门下共有七大弟子,因道号循北斗星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而被称为七星道人。神虚宗门下弟子虽不多,但因林尊仙名远播,且七个弟子均法力高深,前来拜师入派之人络绎不绝。但林尊收徒极严,非体质绝佳者,或心有不轨者,均被拒之门外。拜师之人或被拒之人久而久之便聚集在山下,久而久之形成一镇,初名神虚镇。
数十年后,林尊勘破生死关,将七大弟子召于前,告之不日为师将渡化飞仙。交代了宗派后事后,又吩咐天玑、瑶光,告之神虚镇有心术不正者聚集而起,用生人魂魄养噬魂鬼,虽未成形但日久必成大患。林尊传天玑二人一套阵法,以奇门遁甲为本,用以震慑阴魂之物,辅之仙法,采天地之能量,可长久维持该阵。
七大弟子含泪听完后事,按师傅吩咐并未声张。果不其然,次日林尊坐化飞仙。彼时晴空万里却有阵阵雷声,天枢道人自幼能感应天地阴阳之气,突闻有仙乐缓奏,大惊之下召集师弟师妹们前往师傅寝室,敲门未应。推门却发现林尊面带微笑正坐于太师椅中,已无气息。
悲痛之余,却并不慌张。按林尊指示,天枢暂接神虚门宗主一职,天玑、瑶光前往神虚镇,布置阵法,并在神虚镇入口设立石门,作为泄阴口。
天璇道人出家之前本为官宦之女,在林尊仙逝次年后便怀着济世之愿飘然下山。乱世之中,一人之力难力挽狂澜,天璇道人消沉之余,遍游大山,于正隆四年在伊勒呼里山遇义军将领王重阳,深感其志并传之以道,从此再次离去。
林尊仙逝的消息终究令神虚镇的人知晓,众多修邪法之人聚而成帮,强行攻上太上峰,欲抢夺林尊仙人之体。留下镇守神虚宗的天枢道人、天权道人等和弟子们拼死守护,一场大战令双方均损失惨重。邪帮中有一惊才绝艳者,道号奉天,竟想吸收太上峰所有人魂魄,并抢夺林尊仙人之体成就飞仙梦。所幸天玑、瑶光及时赶到,五人合力将奉天道人肉身打碎,魂魄镇压封印于山峰上。邪帮其余之人见大势已去,留下满山尸体一哄而散。
奉天道人虽被封印,但魂魄之力尚存,且邪术已经施展开来,将源源不断吸收太隐山附近的魂魄。天枢道人和其它大弟子商量后决定,将神虚宗一分为四,天枢道人及门徒留守太上峰,负责监视奉天魂魄,并维持封印。天玑瑶光、天权、开阳四人则下山传道,另立宗派。玉衡道人因在大战中受到反噬,法力全无。对此玉衡倒是爽然一笑道,“我辈以济世为荣,虽无法力,但心尚在。”之后告别同门,下山后入蜀,数年后被荐为吴阶帐下军师。
但仍有神虚宗弟子不肯离去,便住进太隐山下神虚镇,将邪帮残孽清空后,将镇改名石门镇。而天枢本想劝这些弟子离开太隐山,却惊讶发现石门镇的阵法对奉天道人的邪术有抵抗作用,奉天道人的吸魂之术根本无法渗透进石门镇内。思考再三后,天枢决定在太上峰建立祭坛,而神虚宗则搬迁至石门镇。封印每隔十年会松动一次,那时便需要使用仙术维持。
再过二十年又三,天枢坐化离世。弟子谨遵遗志,始终留在石门镇,每隔十年则上山施法。千年光阴不过一瞬,却埋没了多少风流人物。神虚宗、林尊、七星道人均淹没在历史中,只有石门镇和古祭坛依然留存了下来。
至民国期间,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石门镇有一少年名华峰,在跟家人赌气后违背禁令私自上山,在古太上峰某一处狼窝处发现一只古朴的檀木盒。盒内乃是千年前神虚宗修炼仙法之卷,华峰巧合之下得到修习仙术之法,也是他天资奇佳,竟无师自通练成一身高深法力,成为近代难得一见的仙道合一的大师。华峰在走南闯北十数年后,重新回到石门镇,带回路上遇到的四个孤儿。在发现石门镇的秘密之后,华峰发觉古封印已长久失修,置之不理后恐怕不出百年,太上峰所镇压的阴魂便会破印而出,到时势必千里之内人畜无幸。
华峰尝试继续维持封印,却发现已经迟了。不出意外,封印百年内必将失效,而施展仙法虽不能减缓阴魂破印而出的时间,却能一点一点地削弱里面那千年老妖的法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华峰决定留在石门镇,将毕生所学所悟传授给四个孤儿,为那终将会到来的某一天做好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