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七百二十五章 大唐疆域,北至北冰洋(第二更)(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十一月,冬。

轻雪飘散在整个长安城中,一片静谧。

太极宫,武德殿。

一身赤红色衮龙袍的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目光环视殿中。

殿中三省宰相,六部尚书侍郎,九寺寺卿少卿站立左侧。

二十多位当朝亲王,各色蟒袍站立右侧。

有汉王,徐王和韩王等高祖诸子,还有吴王,蜀王和蒋王等先帝诸子,还有雍王,代王和燕王等皇帝诸子。

太子李象,还有东宫诸臣站立殿中。

所有人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抬手,看到群臣起身,他才看向李象,平静的说道:“永惟十三年,除吐蕃有所战事以外,天下靖宁,去年问政之后,朕便宣布今年还有问政之事,这一年来天下瞩目,太子,你不要让朕失望。”

李象很稳重的拱手道:“儿臣明白,请父皇垂问!”

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道:“还是去年的规则,第一个问题,辽州归唐多年,你知道现在辽州的人口有多少吗,朕许你有三百户,两千人的误差?”

李象拱手,认真的说道:“回父皇,辽州至今年八月,辽州有人口四万户,人口二十一万人。”

说完,李象不由得微微松了口气,这个问题并不难,准备了一年,李象对于辽东的事情了解极深。

李承乾看了李象一眼,轻轻笑笑,问道:“辽州归唐多年,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二十一万人,相对而言依旧不多,太子,为何如此?”

“啊!”李象没想到,皇帝转眼就将问题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个问题可就不好回答了。

深吸一口气,李象拱手,说道:“回父皇,据儿臣所知,辽东苦寒,天气之冷,甚至还在安东之上,曾经有不少百姓从河北迁移到辽东,但后来大多迁移到了安东,所以哪怕辽州肥沃,但人口留存依旧不多。”

“中书省。”李承乾直接抬头。

于志宁,杜正伦,马周,高季辅四人同时站了出来,然后齐齐拱手道:“陛下!”

“这两年安东渐次稳定,百姓多迁移安东而少辽东,这虽然不是坏事,但也需要多加注意。”李承乾略微沉吟,说道:“这样,明年免辽东诸州百姓一年租税,尔等再相配定些惠民之策,增加百姓定居辽东之数。”

“臣等领旨。”于志宁,杜正伦,马周和高季辅四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微微摆手,四人这才退回班列之中。

群臣不由得微微紧张,要知道,皇帝今日要问的,可不仅仅是诸王,甚至不经意间,其他人也会被提出来。

李承乾再度看向李象,问道:“太子,如今安东内外还算稳定,朕问你,就眼下而言,整个安东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李象稍微侧身,看了身边的来恒一眼。

来恒平静的点头。

转过身,李象认真的拱手道:“回父皇,如今的安东,内外群臣治理地方妥当,又有御史监察,暂时没有多少问题,若说真的有隐患,儿臣以为,恐怕还是那些三国遗族,不少人从安东诸州逃至整个安东最东南的居漆山县深山之中,开始盘踞。”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继续。”

“是!”李象松了口气,说道:“有消息说,三国移民和倭国有所联系,甚至倭国有出兵之意,所以将来安东南部可能会有战事。”

安东大都护府东南和倭国隔一条安东海峡,不过三五百海里,若是倭国要参战,恐怕会有麻烦。

李承乾淡然的点点头,说道:“太子以为该当如何?”

李象拱手,说道:“安东如今已经全然归属大唐,多年治理之下人心思安,所有倭国便是有所心动,也不敢轻易动作,所以儿臣建议父皇召倭国国使,然后严加斥责,令其不得与三国移民交往,同时派人尽早剿灭三国遗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