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七百一十八章 狄怀英所言有理,可以一试(今日一更)(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大道宽阔,深宫九重。

洛阳,乾元殿。

午后的光芒照射进大殿之中,光影斑斓。

巨大的沙盘摆放在大殿右侧,长孙无忌,李勣,崔敦礼,李道宗等人在在沙盘两侧,只有梁建方站在皇帝身侧。

李承乾手放在沙盘边缘,目光从最西南角落的逻些收回,然后看向身侧的梁建方,神色认真的说道:“代国公,这一次以你为逻些道行军大总管,如何?”

梁建方立刻拱手道:“臣领旨。”

李承乾摆摆手,道:“此战,朝中将分为三路出击吐蕃,一路是最西边的西突厥诸部,以契苾何力为行军总管,薛仁贵为行军副总管;一路从苏毗走山道杀入吐蕃,以辛獠儿为行军总管;最后一路走唐古拉山,以苏定方为行军总管。”

“是!”梁建方目光落在沙盘上,他知道,辛獠儿那一路,实际上不过是用来引来吐蕃人的兵力罢了,并不指望他们真的能够杀入吐蕃,但是这一路必须有。

不然一个不小心,吐蕃就有可能会从山中杀出,反攻苏毗,反攻昌都,最后截断大唐在高原最重要的粮道运输。

同时,一旦他们攻破唐古拉山,那么就必须要派一路人马,往东杀回昌都,彻底打通昌都和吐蕃东部的道路。

因为相比于绕远唐古拉山,昌都这条路虽然狭窄,但运送粮草,却要比唐古拉山这条路要方便省力的太多了。

大量的粮草,兵员,从这条路涌入吐蕃,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后勤的持续。

“西突厥各部,唐古拉山,还有昌都,三路必须分进配合,吸引吐蕃兵力调动的同时,绝不能有一路太过冒前。”李承乾的目光落在西突厥——大勃律一线,最容易冒前的还是西突厥那一路,因为他们和主力相隔太远。

李承乾转身看向梁建方,认真说道:“所以便需要有一人坐镇在西昌州调动诸部,尤其是控制西突厥一线。”

梁建方眼神略微有些暗淡,但随即,他就认真的拱手道:“陛下放心,臣明白轻重。”

“嗯!”李承乾欣慰的点点头,看向沙盘,笑着说道:“不要以为你留在西昌州,就仅仅是调度诸事,西昌州的春种,秋收,放牧,还有商路诸事,你也必须抓紧起来……朝中支援军前,终究消耗太大,只有西昌州,苏毗和羊同有所分担,才能有利大局。”

“是!”梁建方认真点头,现在的他,是逻些道行军大总管,西昌州,苏毗和羊同都在他的管辖之列。

“具体行军之事,兵部自有规划,军前苏定方也自有调度,还有你居中掌控,随时支援,这不需要朕太过操心。”李承乾稍微叹息一声,然后转过身,走向了大殿门口,群臣全部齐齐跟随。

新任秘书少监,永康公主驸马窦思泰,坐在廊柱之后,和李义府,上官仪,裴炎等人一起记录。

他微微抬头,就看到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许敬宗,秘书监陆敦信,跟在皇帝身后。

不过在一众宰相和军中大将之中,许敬宗和陆敦信的位置,甚至处在最后。

……

李承乾走到了殿门之前,看向殿外广阔的洛阳城,目光抬起,远眺逻些方向,这才轻声说道:“朕不指望军前今年一年就能打通唐古拉山山道,朕的心理底线是三年,一旦到了第四年,军前的压力,朝中的负担就都会大起来。”

“是!”梁建方面色凝重的躬身。

他是军前大将,自然对如今吐蕃和大唐的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

西昌州一战,吐蕃本土精兵损失四万,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实际上在唐古拉山,他们已经没有太多反攻的力量,但时间一长,尤其是一旦让他们支撑到三年之后,恢复过来,那么整体战局,就会对大唐极为的不利。

所以三年之内,一定要攻破唐古拉三关。

“一旦打通唐古拉山道,苏定方一路,西突厥一路,甚至苏毗一路,全部都杀入到吐蕃境内,你到时候就需要前移到唐古拉山中,保证后援的同时,统帅三路大军杀往逻些。”李承乾看向梁建方,道:“到那时,你就该思考如何治理吐蕃了?”

梁建方猛然惊讶的抬头。

“不用惊讶,那个时候,你就会是第一任蕃州大都护府大都护。”李承乾看着梁建方眼底闪过的惊喜,摇摇头道:“不要太高兴,职方司初步统计,吐蕃四方人口起码在百万以上,那个时候,你怎么治理?”

梁建方一愣,随即面色沉了下来。

大唐灭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安定下来,就是因为东岛三国的语言根基是中原文字。

可是吐蕃完全不同,吐蕃的文字根基是吐蕃俚语参杂天竺文,和大唐相互交流之间并不容易,这里面如何搞定语言障碍,是大唐统治吐蕃的第一关。

李承乾笑笑,说道:“朕这几年做了些准备,你之后去趟弘文馆,自己看看,之后回到西昌州,这些事你就需要多加考量……反正这些事,朕是交给你了,朕就不操心了。”

“是!”梁建方勉强笑笑,他知道这件事情有多难。

吐谷浑靠近大唐,但从大唐第一次灭吐谷浑到如今,起码过去三十年了,但直到如今,大唐才将西吐谷浑灭国,而将只有伏俟城的东吐谷浑留下。

这里面,就是在治理方面的一些巧妙手段。

吐蕃比吐谷浑治理更难,更难缠,梁建方虽然在任西昌州都督,但治理吐蕃这样一个地方,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多请教一下别人,多找一些人才,到时,你推荐朕批准,朝中的官员,朕尽可能的给你调往吐蕃。”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对了,今年科举状元李巢,资质不错,让他带你多认识一些这一届的士子,你挑选一些带往西昌州。”

李巢,是工部侍郎李义琰的次子。

李承乾亲自选定的新科状元,如今任弘文馆校书郎。

“臣领旨。”梁建方拱手,稍微松了口气。

李承乾转身看向殿中群臣,神色严肃起来。

“陛下!”群臣齐齐躬身。

“今年诸事,虽然是以攻灭吐蕃为主,但天下四方,春种,秋收,刑名,治水,吏治,兵员,种种事情都不得懈怠,尔等谨记。”李承乾神色认真的说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