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义府:狄仁杰想做宰相,再等二十年吧(第二更)(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嗯!”李承乾平静的点头。

韩瑗这才起身,带着窦姓老者从殿中而退。

一旁的狄仁杰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一幕,皇帝话没有直说,但言语之间对韩瑗的重用是清晰可见的。

韩瑗,多年兵部侍郎,再有一两年,他的资序便会足够,到时候,立刻就是上州刺史,九寺寺卿,六部尚书的位置。

甚至可能直接做宰相。

皇帝的那句话,明显不是对九寺寺卿说的,可能就是六部尚书,可能直接就是宰相。

崔仁师以安东大都护领中书门下三品,虽然不参朝事,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宰相。

……

“狄卿!”皇帝的声音从丹陛之上传来,狄仁杰立刻回神,他对着上方拱手道:“陛下可是已经有了攻破吐蕃之法?”

李承乾一愣,随即忍不住的笑了起来:“朕就说狄卿敏锐,朕不过是心中刚刚有点思绪,你便已经看了出来。”

一句话,殿中廊柱帷帐之后的众人忍不住的抬头。

攻破唐古拉山关口,是如今摆在朝中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日窦姓老者之言,更是将这份难度提高了不知道多少。

众人听着都一片心悸,可皇帝仅仅从他的言语之中,就找出了破解之法,这怎么可能?

偏偏皇帝找出了办法,狄仁杰不过是稍微一听,就从里面听出了皇帝的心思,这个能耐也是非凡。

李义府坐在矮几之后,看向狄仁杰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深沉。

他从狄仁杰的身上嗅到了一点刘仁轨的味道。

不过狄仁杰年纪太轻了,他想要做宰相,再等二十年吧。

对李义府倒是也没有什么威胁。

李承乾没有在意别人的心思,看向狄仁杰道:“不说这事了,之前诸家走私铁器到吐蕃的事情,狄卿查的如何了?”

“回陛下!”狄仁杰躬身,呈上奏本道:“这几日陆续有商队伙计招供,其人乃是被吐蕃人要挟收买,被迫参与走私之事,其实其走私数目并不大,先前更是只有一点,但被吐蕃人抓住了把柄,一步步引诱,便再难有回头之路。”

李承乾点点头,看着被内侍放在桌案上的奏本,说道:“吐蕃用心大唐,非只一日之事,有人被抓住破绽也是难免……如此说来,去往吐蕃的这条商路上的各个关卡,并没有多少问题。”

“陛下!”狄仁杰点头,说道:“其人走私数目稍大,便已经被其发现。”

“终究是有错,诸关关令,罚一个月俸禄。”李承乾抬手,说道:“至于其他诸人……”

“其人对诸事一概无知。”狄仁杰认真拱手,说道:“并无私通吐蕃之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那就罚他们一个月的俸禄吧,终归是行事不谨。”

“是!”狄仁杰嘴角微微抽搐,躬身道:“是!”

七月这些人都在家中闭门自首,有什么俸禄可得。

“传旨下去,诸人解除自守。”李承乾看了徐安一眼。

徐安立刻拱手,然后快步朝殿外而去。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转身看向狄仁杰道:“此事,戴卿和柳卿从兰州也有回禀回来,吐蕃人多番用心,内外搅动,同时也有刺杀诸事,也好在诸方戒备,这才没有被他们得逞。”

“是!”狄仁杰神色顿时严肃起来。

一场大战,吐蕃人不择手段,大唐如何应对,其实根本还是在吐蕃身上。

李承乾拿起狄仁杰的奏本,稍微读了两句,微微点头,说道:“此番诸事,能够查的清楚,狄卿辛苦了。”

“不敢!”狄仁杰立刻沉沉躬身。

李承乾摆摆手道:“朕从来不是委屈功臣之君,爱卿用心朝事,本身便应该奖赏,不过爱卿任监察御史不久,朕看就授儒林郎,日后监察住房,要多用心些。”

“多谢陛下!”狄仁杰立刻起身,认真拱手谢恩。

儒林郎,文散官,从九品上。

这并不是多大的奖赏。

说实话,若是更大的奖赏,狄仁杰还不敢要呢。

“平身吧。”李承乾抬手,然后才说道:“刚才朕的言语,爱卿应该也听到了,于大唐而言,如今最重之事,便是平定吐蕃,不然每十年,吐蕃便来大唐闹上一回,也不是一回事啊!”

“是!”狄仁杰眉头一挑,轻轻躬身。

二十年前,松赞亲自领兵,突袭松州。

十年前,松赞派一替身,顶替自己,率兵突袭鄯州兰州。

如今,松赞虽亡,但吐蕃窥伺大唐之心不死,又派人率兵突袭西昌州。

吐蕃其心如何,清晰可知。

他们想要发展壮大,纵横四方,大唐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所以才要穷尽一切手段搞毁大唐。

“如今爱卿明察秋毫,于诸事理清冤屈,诸家都要念爱卿一份情谊,所以……”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说道:“爱卿跑一趟西北啊!”

“陛下!”狄仁杰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大军作战,后勤第一,吐蕃之战,诸方虽然要调运粮草,但实际上却是以关中为要,如此,关中秋收如何,就需要理查清楚,尤其是这几年常平仓之中的存粮,是否完整妥当,需要仔细察查清楚。”

朝中收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会在秋收送到长安洛阳诸仓,其中还有一部分会被留在地方,用作官员的俸禄和其他各项事务的用度,最后一部分是常平仓,用来防备灾年。

平常时候,常平仓的储量,朝中是不会轻易去动的。

地方官府也会在每隔三年,将里面的陈粮转卖出去,转卖的钱多数也会用在地方用度。

但有的时候,有些官员会提前将常平仓中不到期的新粮悄悄的发卖出去,然后转存陈粮,到了三年之期,再将陈粮以更低的价钱卖出去。

甚至很有可能,那个时候,这些官员已经不在那个地方上任了。

这样捞一笔走人。

平常时候,朝中会定期派人巡查地方粮仓和钱仓。

不过即便是朝中的人查的再细,地方官员也有手段悄悄牟利,不过动作小些罢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