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感叹的点点头。
李承乾这个时候,反而神色平静下来。
唐俭和刘德威身体不好,这些都是查出来的。
甚至于在前些年,唐俭的身体就出现过一些问题,那时他还是户部尚书,后来升任中书令,身体反而好了一些。
刘德威也是一样,在任刑部尚书多年,身体本身就不是太好,如今升任中书令,说不定反而能多撑几年。
不是说后续没有人才,是因为李承乾需要他们这些老臣在,来平衡朝中局势。
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平衡长孙无忌,同时避免其他人,尤其是这些年逐渐起来的李承乾的亲信,和长孙无忌发生冲突。
那才是李承乾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是他藏的最深的心思。
……
“陛下思虑周全。”长孙无忌抬起头,继续问道:“那么陛下,这二人之后,陛下打算让谁任中书令?”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于师吧,马周的身体不好。”
“是!”现在马周任中书侍郎,平日里还有高季辅替他担当一些,一旦成了中书令,职司更重,就不好弄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长孙无忌抬头,继续问道:“之后呢,侍中又空了下来!”
“这个朕还没有定下。”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或者让孙伏伽任侍中,高季辅任御史大夫,提刘仁轨和李义琰先后任中书侍郎……当然,之前尹君任刑部侍郎,婺州刺史崔义玄任大理寺卿。”
“臣还以为陛下会用定州刺史崔仁师呢?”长孙无忌微微有些诧异。
“崔卿!”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崔卿暂时还是不要调回朝中吧,等一两年,朕会将他调往辽东,安定一段时间再说。”
崔敦礼现在还在兵部尚书任上,崔仁师调回来,必然是九寺寺卿和六部尚书位置,李承乾怎么可能给他。
相比于而言,崔义玄虽然在婺州立有大功,但他出身清河崔氏,和崔敦礼关系远了一层不说,他在朝中的根基也很浅。
这样一来,调他任大理寺卿,不至于破坏朝中的政治格局。
“这么说来,陛下是打算用苏勖来接替英国公处理东岛三国之事了?”长孙无忌敏锐的把握到了李承乾的想法。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不是苏勖,是苏勖和苏定方,单凭一个人,怎样都是无法彻底平定东岛三国的,他们两个联手,朕再给加上一个刘仁轨,便足够了。”
长孙无忌目光微微闪烁。
他心里清楚,苏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能力,他不过是占了皇后大伯父和昭媛生父的便宜,才能坐到那个位置。
苏定方最多算是军中将领。
真正让皇帝值得信任的,是藏在李勣和苏勖之下的刘仁轨。
李勣是不可能在菟州多待的,那么接下来是苏勖接替,苏定方辅助,最后是刘仁轨接任。
这样东岛的事情就顺下来了。
……
长孙无忌抿了一口茶,然后抬头问:“臣冒昧,陛下打算用多长时间让高句丽彻底灭国?”
“三到六年吧。”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如今我们已经从高句丽割了一半出来,剩下的就是慢慢治理,然后让高句丽剩下的百姓倾心大唐,如此才能一步步的解决,高句丽剩下的两百万百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