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讷的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棘手。
褚遂良调任陕州刺史,这下子棘手了。
“沙洲都督李袭誉调任华州刺史。”于志宁根本不等杨思讷怎么想,不停的宣读圣旨。
杨思讷嘴角微微一抽,李袭誉也是皇帝的死忠之一。
华州就在雍州之侧,潼关和函关谷,本身就是华州的一部分。
可以说,李袭誉坐镇华州,不仅死死的挡住了从函谷关外杀入关中的道路,同样的,一旦陕州有事,华州立刻就能调动大唐军卒平乱,甚至都不用皇帝做什么。
皇帝一点点的,在掐死弘农杨氏的咽喉。
杨思讷不知道他阿兄在洛阳弹劾长孙无忌谋反这件事做的对不对,但皇帝的手段源源不断而来,恐怕家中少不了要闹一闹。
“巴州刺史杨思训调任洪州都督。”于志宁的声音落下,杨思讷猛然抬头。
不等他多想什么,他自己已经站出叩首道:“臣刑部侍郎杨思讷,代兄领旨,谢陛下大恩。”
“嗯!”皇帝淡淡的声音从丹陛之上传来,杨思讷叩首在地,脸色彻底的凝重起来。
他的二兄杨思训原本是巴州刺史,巴蜀一体,天府之国,东出可控荆州,如今虽然调任洪州都督,升了职,但是之前的布局就要落空,而且洪州是一个空白的地方,光是收拾起来就得好几年。
皇帝究竟想做什么。
上方,于志宁的声音继续传来,但杨思讷已经没有多少心思去听了。
眼下这件事情,必须要和家中联系。
然而杨思讷完全没有注意到,两侧不少关键位置上的朝臣看向他的目光中带出了一丝异样。
很多事情,去年的时候,不过是猜测,到了现在,一步步的全部清晰起来。
尤其是相里玄奖,他低着头,眼神冷冽。
他虽然只是鸿胪寺少卿,但在关键的时候,也是可以出手的。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人命。
朝中调整还在继续。
这两年,萧瑀,房玄龄,高士廉等人相继病逝,导致他们的子嗣需要丁忧守孝,朝中和地方不少的位置都空了出来。
之前虽然有过调动,但这东西,本身调了一个就有另一个空出来。
虽然能够用下面的人填补,但那终究是在少数。
同时,还要为明年的东征高句丽做准备。
这其中崔仁师调任定州刺史,这让人很诧异。
博陵就在定州,现在让崔仁师调任定州刺史,多少有些和朝中的规矩背道而驰的感觉。
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宰相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如今一切以东征高句丽的准备为主,其他的事情都要放放。
诸州献瑞,诸番献礼。
不知不觉中,永惟三年正月初一的正旦大朝,就这么结束了。
……
两仪殿中,皇帝大宴群臣。
杨思讷坐在稍后一点的位置,殿中诸王,诸相,诸尚书,诸寺卿,诸大将军,诸将军都在,杨思讷根本坐不到前面去。
这个时候,他也不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