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下的不是很大,早上起来地上浅浅的一层,负责轻扫的婆子一大早就把院子里轻扫的干干净净,许栀穿的跟一个小球似的到院子的时候,只看到房瓦上面还有一些莹白的雪粒子。
吃过早饭,张家四兄弟跟张兆慈说了一会话之后,就去外面逛一逛,跟着他们四兄弟一起来的除了几个家仆,还有张兆慈大哥张兆柽的儿子,二哥张兆茺的女儿,也就是许栀的大表哥跟二表姐,张兆柽家里孩有个大女儿,已经嫁人了,张家排行张兆茺的大女儿排行二,所以hi是许栀的二表姐。
张兆柽的儿子叫张玉安,十六岁,张兆茺的女儿叫张玉兰,十二岁,两个人不光是跟着从南边过来北方,听说还跟船出海,所以,性格都挺活泼的。
张兆慈出嫁的时候,张玉安才五岁,张兆茺更是刚出生不久,人家都说做姑姑的对待自己娘家的侄子侄儿好,到了张兆慈这里,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行人从南边过来,穿的都不是很厚实,张兆慈昨晚上就开了箱子,找出布料跟棉花,她自己的针线活不怎么样,但是路嬷嬷手艺好啊,就拜托路嬷嬷帮着给孩子们做新的棉衣,害怕路嬷嬷赶不出来,就让赵婆子去街上找了两个擅长阵线的婆子,务必让她们今天把两个孩子的棉衣给做出来。
吃的上面就更不用说了,张家的老家在余杭那边,家里常年都是吃大米的,张兆慈屯的大米不是很多,就让赵婆子去街上的粮店,务必买最好的大米,还要多多的买,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张玉安跟张玉兰看着自己的姑姑给自己忙里忙外的,有些不好意思,这会他们俩正在跟许棣一起,找一些能够在屋里养植物的容器。
许棣想了一晚上,觉得用陶盆不是很好,最后决定去街上找个木匠铺,让人家给做几个木箱子。木匠的动作很快,而且人家按着许棣的要求做出来的木箱子,一根钉子都没有用,把需要用到的木材切割好了尺寸之后,在边上用凿子凿出来几个小缺口,三两下就把箱子给插起来,这种传统的卯榫工艺,真的是让许棣这个科研狗看值了眼睛。
箱子弄回来了,把张兆慈正房西屋当成了实验的场所,原本西屋是用来给许荛当作内书房的,不过许荛现在真的是用不上,正好屋里靠着窗户还有一盘大炕呢,就给烧了起来,屋里窗户贴的是窗户纸,这种纸透明度不如玻璃好,但是现在也就只能这样了。
许棣跟张兆慈带着三个帮忙的,把那几样种子做好了标记,然后就种在了箱子里面,许棣还专门弄了一个本子,每天要过来做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每一种种子长出来的植物的习性,以后大面积的种植也能心里有数。
至于玉米土豆地瓜,许棣没有试着栽种,在南方的时候,他见到很多种这几样东西的,但是有些地方是因为地方不适合,有些则是因为种植不得法,再加上收回来的东西除了煮就是煮,别的吃法都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种的人也不是很多。
许棣都想好了,等到明年开了春,就在张兆慈种冬小麦的那块地附近找一个地方试验这几样东西,等到自己实验好了,就给推广开来,现在嘛,还是先把手头的这几样东西种出来再说了。
忙活了两天,总算是把种子都种了下去,对于这些事情,张兆慈对许棣那是非常放心的,别看自己跟许棣当年都在实验室待过,自己做的最多的是解剖,许棣虽然做的是一些生物实验,但是为了一些数据,他也是曾经跟着一起下过试验田的,这一家三口,要论起种地的水平,许棣比起自己两口子,还稍微的好一些的。
许栀看着西屋里多的那几个木头箱子,几粒种子种下去之后,哥哥还给每个箱子做了标记,然后每天早上过去,在一个本子上面记录一些东西,本子就放在炕上的炕桌上,许栀也看过,但是本子上面那些东西许栀实在是看不明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