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一听,不动声色,只是略做思量地“唔”了一声。
“皇上!”此时身着红色蟒袍的潘仁美迈出一步,双手一躬,道:“为臣觉得可行!”
刚见潘仁美说话时,赵光义已是有些不满,因为这个国丈一直主张与辽和谈,化解两国矛盾,着力于国内发展,但听他赞成,赵光义颇为意外,嘶了一声,错愕道:“潘爱卿赞成此次出兵?”
这可是奇哉怪也,今儿朝上这潘仁美和赵德芳是互换身份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潘仁美朗声道:“皇上,若如贺令图所言,辽国如今被外戚把持,定然内部不合,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他这话一出,下边的文臣纷纷赞同附议。
“好!”赵光义拍案而起,道:“朕就是此意。”
“皇上,万万不可!”李至急忙劝阻道:“皇上,虽然耶律贤已死,但尚有精兵十五万,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等良将尤在,不可冒进。”
赵光义被他浇了一头凉水,淡淡道:“爱卿不知,如今萧太后提拔亲信,这些宗亲已被分权,又如何能敌我大宋之师。满城之战的那个草包韩匡嗣,便是如此。”
李至道:“皇上,这些唯恐都是辽国故意散播的谣言,万万不可亲信。再有我军长途跋涉,粮草器械供应尚有问题,若粮草不继,岂不是遗祸三军。”
“大胆!这几年朕屯田养兵,收效颇丰。而今你敢说粮草不继,未战而乱我军心,若再复言,定严惩不贷。”赵光义扫视群臣,道:“朕决意趁此良机,出兵收复燕云。再有异议,如同此案。”说罢拔出一旁的金剑,挥臂一扫,削去一角。
李至此时是无可奈何,只得偷偷扭头,朝八王赵德芳看去。这八王爷有金锏,直谏无罪。但赵德芳朝他微微摇头,似在说无能为力,又似在说不要轻举妄动。
大殿上鸦雀无声,赵光义道:“既然决意出兵北伐,得有良将挂帅,不知哪位爱卿肯为先锋大将,为朕分忧?”
群臣面面相觑,均不敢应。绝非不敢出战,而是深知赵光义此战要必胜,而辽国绝非弱国,谁心里都没底,故而不敢自荐。
赵光义怒道:“难道我大宋就无人能用?既然如此,朕便御驾亲征,带兵先行。”
“皇上,万万不可!”群臣皆惊,齐齐跪拜。
“皇上,我大宋人才济济,区区契丹,又何需皇上御驾亲征。”赵德芳生怕这个皇帝叔叔想之前那样,差点死在西峰寺,那大宋江山就岌岌可危。
赵光义道:“那以皇侄之见,该以谁为先锋大将?”
“额?”赵德芳顿了顿,往后一瞧,只见令公低头不语。这可让他犯难了,要说这先锋大将,非杨继业不可。他声名大噪,辽军闻之色变,若他肯出战,定所向披靡。
但杨继业自己清楚,幽州城深墙高,绝难攻取,只怕自己有负圣恩,就没敢答应,若皇上亲自下令,定万死不辞。
此时潘仁美道:“皇上,末将愿往。”群臣皆奇了,往日里一向以固守谈和的国丈,今日是吃错药了吗?
只见赵光义面露喜色,心里暗喜,“还是老丈人靠得住。”但嘴上却道:“潘爱卿不可。今次出兵,绝非往日。朕欲出三路大军北伐,西路大军朕已选爱卿挂帅,所以主力先锋,潘爱卿就谦让一次。”
群臣这才心里明白,原来皇上早就拟定了作战方案了,今日上朝只是拿到台面上来说说,走走过场,不由他们否定。有些大臣心里暗幸,得亏没有出言反对。有些大臣却暗暗懊悔,早知道应该赞成出兵。
潘仁美道:“皇上,这也不难。微臣三子潘豹,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无不精通,也随微臣征战多年,英勇善战,颇通兵法,可为先锋,为国立功,为皇上分忧。”
旁人或许不明,但八王爷赵德芳可是一清二楚,心里暗骂:“好你个潘仁美,真是老狐狸。这辽国但听我朝出兵,定收兵于幽州城,严防死守,沿途城市定然空虚,这可是收割军功的大好机会,你让自己儿子为先锋大将,就是想让他夺此大功,提升军中威望。至于幽州城是否能拿下,是主将之责,于其无关。此等心计,也就你潘仁美能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