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6章无法可制
春明门外李靖大营之内,各路战报雪片一般飞来,皆是晋王率军抵达华胥陵而后在尉迟恭接应之下渡河驻扎于灞水西岸的消息,其中最为详尽的便是梁建方的战报。
其中详细禀报了晋王大军的数量以及兵种构成、军械多寡,甚至就连渡河驻扎的营地都画出了简易的图纸,李靖放下等下仔细看了,见到叛军营地布置极为稳妥,各兵种分布合理,将中军帐重重包围在中间,想要袭击中军只能彻底击溃整支军队,否则断然没有侥幸得手之可能。
显然,这是出自名将的手笔,以晋王麾下文武双方的人才来说,必然是尉迟恭之手……
李靖倒也不急,陛下的计划他全盘知晓,最重要的不是晋王能够打到哪里,而是会否有人、有多少人在晋王看似得势的时候急不可耐的跳出来。
他也认可陛下与房俊制定的计划,纵容晋王大军挺近长安的确有很大的风险,毕竟世上从无绝对之事,谁又敢保证一定不会处意外?
但几番推演,这种意外的概率都极小,就意味着可以放手一搏。
毕竟与所承受之风险相比,一举将那些不忠于陛下、不忠于帝国的乱臣贼子引出来一网打尽肃清超纲,收益实在是太大……
李器端着一个托盘走进来,托盘上放着一个茶壶,来到书案之前,将托盘放下,拿过一个杯子,执壶给李靖斟了一杯浓茶放在书案一角。
“大帅,喝杯浓茶提提神。”
虽然心疼伯父的身体,但他知道当下乃非常之时,李靖必须坐镇此地总掌全军调兵遣将,每晚也就是后半夜才能眯一会儿,整天都要打起精神,处置任何军务都一丝不苟,不敢有半分疏漏,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恶劣至极之后果。
虽然最初的策略是最终放任叛军推进至长安城下,但那必须是在叛军的兵力遭受极大削弱的情况下,否则十余万人打到长安城,再加上有可能的一些人的叛变依附,危险程度大增,这是朝廷之上绝对不愿意见到的。
年纪越大,对于兵法的理解越是深邃,对于当前军制的失望也就愈发浓郁。
现在面对族中有为的晚辈,心里那根紧绷着的弦也略有松弛,喝着茶水,难得的开了一句玩笑。
反倒是房俊在贞观书院的讲武堂所施行的军官培养计划,能够将此弊端彻底革除。讲武堂中不仅教授兵法谋略、锻炼筋骨身手,更注重其精神教育,每一个学员都被称做“皇帝门生”,皆是皇权的拥戴者,将帝国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长年累月的积威、施恩,这些兵卒将校只知有大将军,却不知有皇帝、更不知有帝国……于是乎,军阀逐渐形成。
李器接过军令,转身走出大帐,让传令校尉快马渡过灞桥赶赴铜人原给薛万彻传令。
“呵!你小子倒是会拍马屁,不过功夫还是差了点儿,这门学问学好了也了不得,往后有机会可向越国公请教请教,太宗皇帝在时,之所以最为喜爱房俊这个女婿,未尝不是因为他说话最好听,那些御史言官痛斥其为佞臣……佞臣之说,纯粹胡说八道,但官场之上如何说话却很是重要。”
太极宫内,持续多日灯火辉煌。
李器笑道:“伯父乃当时名帅、学究天人,自是老而弥坚、老当益壮。”
听着李靖言语之中对房俊极不客气,李器便笑着道:“非是末将妄自菲薄,实在是越国公惊才绝艳,不仅文韬武略冠绝当世,便是口舌之利也曾让御史言官们谈之色变,末将这辈子怕是也学不会,自愧不如啊。”
顿了顿,他意味深长道:“所以啊,你有自知之明是对的,不只是你学不了房俊,别人也学不了。人生于世,自有根骨心智,人人皆不同,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永远也不要心存骄矜之心,要虚怀若谷,更要知足常乐。要区分开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擅长的事情作为事业,将喜欢的事情作为爱好,则人生自然圆满,若是倒行逆施,唯有自讨苦吃。”
说着上前,在书案一侧地上分成厚厚几摞堆放着的战报之中翻翻找找,然后抽出一本双手递给李靖:“方才大帅看完这份战报,吩咐末将将其按照呈送人予以归类。”
这份话语哲理很深,李器不知道伯父是在提点自己,还是对晋王反叛一事有感而发,想了一会儿,摇摇头,便是并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