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吃了才是正经。”
冯大妈笑道:“得了,我也吃饱了,你们吃吧,我们娘俩唠会儿嗑。”一边说着一边就瞅向林妙妙。
林妙妙觉得冯家比自家条件好,应该让表哥去读书,因为家里有了读书人,在村子里的地位都是不一样的,再说读书明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冯家要是真能供出来一个秀才,就是姥爷和姥娘脸上也有光,这样一想,林妙妙就更加想鼓动冯家人让表哥和表弟去读书了。
林妙妙坐在冯大妈的怀里道:“不管是蠢人还是聪明人,总想自己见多识广,但不肯读书,就等于想吃饱却懒得做饭,想暖和却懒得缝制衣服。”
冯铁柱一听,也点头道:“我觉得这话说的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见冯大妈也跟着点了头,林妙妙才接着道:“树有枝干,然干为一,枝为多,旁枝盛而主干弱,若倾于一侧任其长,久之则树必倾倒。人之学术,误入旁门,任下苦功终无成,何能如此?盖因天地间有雷雨风电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人世间有欺诈利诱之弊。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如果小错能及时改之,则无大错这祸,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无过错则不知可为正确对待,一个接人待物错而不知错,自以为是,旁人无指责,则越错越大,终酿成灾祸。”
顿了一下,林妙妙才接着道:“这里说的就是读书明理的意思。读过书的人,懂得道理就多,在自已做错事的时候能检省自已,这样从小错的时候就知道改正自身,从而避免了大错的发生,而没读过书的人,并不懂得明理,小错不以为错,总是让小错发展成了大错想后悔就晚了。”
林妙妙其实想说冯大丫就是个现成的例子,思想狭隘,自私自利,自已的过错总要推到别人的身上,来显得自已并无错处,不过鉴于古代女子,尤其是平民家的女子没有上过学堂的,这话林妙妙也就不好往外说了。
冯大妈和冯铁柱都跟着点了点头,二丫因为有林文常年在身边熏陶着,所以这些道理也都懂,便笑着道:“娘,这话我也听文哥说过,只不过不知道这丫头什么时候记下来罢了。”
冯大妈一把搂过林妙妙亲道:“我们妙妙可真厉害,小小年纪,能记下这么多的东西。”
林妙妙有些不好意思,这些若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子都能记下来,那绝对是神童,可是好毕竟是两世为人,就是再没作为,可是读过的书也比这里的人多多了。
冯大妈有些犹豫的看着冯铁柱道:“咱们家天明和天奇,你瞧着是块读书的料吗?”
林妙妙一听,扑哧一声乐了,道:“姥娘,这可看不出来,那会读书,将来能考上状元的,头上也没贴着状元两个字,我觉得咱们送家里的哥哥弟弟去读书,也不要想着一定要让两个人考上什么状元啊,举人啊,什么的,那样他们读书会有压力的。”
二丫也跟着赞同道:“娘,妙妙这话说的对,山子和海子去读书,文哥也是这么告诉的,不求着他们能做到人上人,只求着他们读书明理,将来能有所作为就好。”
冯大丫在一旁闷了半天,这会嗤之以鼻道:“不为了考状元,花那个冤枉钱干啥,真是吃饱了撑的,自已家勒紧裤腰带不算,还得让别人跟着学,你也不怕回头两孩子读完了啥也不是,到时候连地里的活都不会干了,看他们以后吃啥喝啥。”
不得不说,冯大丫就有这种在沸水上浇一盆凉水的本事,本来挺好的一件事,到了她嘴里就变了味了,冯大妈坐在那瞪了冯大丫一眼,冯铁柱也嘟嚷道:“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林妙妙却对冯铁柱笑道:“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普通的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显不出其文采;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舅舅想想,就拿村子里来说,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小情,是不是都要请了那德高望众的人来主持,所谓德高望众,首先讲的就是德,只有品德好了,才能被村里人共同认知,而且大舅舅再想想,这些德高望众的人是不是大多都是年岁高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在村子里也未必是识字有文化的。”
冯铁柱点了点头,村子里就连里正也都是自已村里人选的,也没见里正有什么文化,不过相比于他们而言还是能多认识些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