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驸马传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01章 血莲花(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确是不计生死的,大宋朝廷已经急不可待的表明了这个意思。

当初李二初显那天雷地火只威力时候,天下震动,无不为那神器毁灭一切的威力所慑服。 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心思却是实在繁杂,溯本逐元无非俱是想要得到李二,关键是李二掌握在手中的那神器制造之法,至于得到神器之后该当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耳!

想那时候,各方势力轮番登场,所为者不过是那具有恐怖威力的绝世大杀器,所为者亦是那横扫六合八荒亦神器之恐怖威力震慑天下之野心。 宋辽西夏三足而鼎,然那李二终究是滞留在了大宋的地界儿。 此事常使得大宋官家神宗皇帝引以为得意,只要李二还在大宋,便是可以徐图那神器……

如今的神宗皇帝已经意识到、十分清醒的认识到:李二实在是个不稳定的因素,那杀伤力恐怖的神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牵绊。 李二虽是每多行过于官家于朝廷不忠之举动,虽是如此,朝廷却是不敢亦或是不甘就此和李二彻底决裂,还是想得到那神器。 以至于如今终于“养虎为患”,致使李二事件从当初的“僵局”转化为今天的“危局”。

既然是已经到了如此的局面,任何人已是不再做将李二那神器据为己有的想法,朝廷上下心照而不宣,准备退而求其次了!

既然不能得到的那就毁坏。 免得授予他人以为祸患,但要除去了李二,甚么天雷地火,甚么绝世杀器,岂不是俱都烟消云散了么?

如今地李二远离汴梁,将家眷滞留在了京师。 只要挟制其家小为质,便是李二安排下甚的伏兵。 定然也是投鼠忌器的心存忌惮……

李二确是劫了军粮,确是战了官军的。 虽还不曾明明白白的表示要“大逆不道”以“彰其反心”,终究是拖不了反叛的路子。

反叛就是反叛,无论以何种借口进行的反叛俱是不能为朝廷所容忍,当行霹雳雷霆地手段。 何况李二抢劫军粮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前方的战事:北方地宋军已有部分开始挨饿,若不是吕嘉问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紧急调用京师粮秣到了前线,前方军兵便是发生哗变亦有可能。 如今的宋辽之争更多的是对双方国力的考校,已经到了对大宋十分有利的僵持局面。 万不敢再出了甚的差错。

幽燕十六州之地乃是北方民族南下地必经咽喉,自中原王朝失去这个天然的屏障之后,北方那些个蛮族才开始成了气候,不时的威胁中原正统。

自打契丹人从儿皇帝手中得到幽燕十六州,中原政权的生存状况便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宋甚而至于和契丹人签订了几个不如何光彩的盟约。

中原的王朝更替本是寻常事情,无论刘汉亦或是李唐,从不曾如大宋这般的对北方蛮族地委曲求全。 神宗皇帝心头夺回幽燕十六州。 一举击败契丹永绝大宋边患的想法真的是由来已久的。 如今的契丹辽人已经展lou出了疲劳之态,只要再坚持些时日,大获全胜不是没用可能。 自是不能容忍在这个紧要的时候在后方出现变故,尤其是反叛这般地心头大患,更是万万容不得。

在这一遭,大宋朝廷那个还真是用了许多的心思。 更是准备拼出莫大的本钱,对李二之事来个长痛不如短痛的了断!

当年太祖皇帝龙兴陈桥驿,平(后)汉灭(后)唐,横扫天下,成大宋江山社稷。 唯一的不美之处便是久对幽燕之地用兵而不见丝毫功业,不仅损兵折将更是劳民伤财,终成千古恨事!而那幽燕十六州更是成为大宋的心头之痛。 如今终于有了契丹人腹背受敌这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大宋朝野上下一心,俱是要引军北上克敌见功,即便灭不得契丹蛮族。 起码也要夺回幽燕十六州。

神宗皇帝心头那强爷胜祖的心思更是盛了的。 只要此战得胜,百年之后便可以进到景灵西宫。 享子孙万代香火供奉。

成千秋之功业,为万古之帝王从来便是神宗皇帝之莫大梦想,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才力排众议的大行新法。 如今这样地机会便是在眼前了地,自是不能为小小的驸马所累,绝是不能。

泗州城几乎算是不设防地,根本就不可能抵挡分毫。 城中虽是有几十万之众的灾民,奈何这些灾民完全便是一盘散沙,根本就不知道号令为何物,更加的不要提起协调配合作战,如何能够从容的指挥调动?如何能够对抗只有咫尺之遥的大宋精锐?

李二心中何尝能够不明?朝廷已经是把自己和灾民看做是反叛的,双方已经成水火之势不可调和。 如今之局面唯有拼死一战,舍此无他。

既是如此,便战了吧!

还不待李二如何,城外精兵已是展开第一轮的攻击……

诸位看官,电视上演的那种万千士卒提了刀枪拼死冲杀的局面实在是非常搞笑的,真正的冷兵器战争完全不是那么回子事情。 在大宋时候,军中的兵种分别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刀牌手、钩挠手、弓箭手等是一应俱全。 到了两军对垒双方厮杀时候,首先是要用到弓箭手的,便是要把弓箭的远程杀伤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以期在短兵相接之前最大限度射杀敌人有生力量。 所以大宋军中是配牌了相当数量的弓箭手,而刀牌手的职责则是竖其盾牌,保护己方的远程攻击力量,而钩挠兵士则是准备对付敌人的高速机动骑兵。 必经弓箭手是远程杀伤,正要到了敌人kao近。 弓箭手才是最危险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