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品驸马爷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一三四章(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权利越大、越集中,越容易出事儿。

谢则安没想到姚鼎言会行动得这么快。

谢则安问:“是姚先生的意思?”

来人叹息着说:“对。”

谢则安说:“孟相要我回去吗?”

来人说:“是的,孟相说事到如今,只盼你能阻止这件事。”

谢则安苦笑说:“我说不定也没有办法。”

来人掏出了赵英的旨意与一把长尺。

谢则安一顿。

来人说:“这是孟相让我带来。”

谢则安正正经经地接了旨,看着那玉色长尺,不由又想起了赵英和晏宁。赵英临去前的殷殷嘱托仿佛还在耳边,可他虽然好好地送走了晏宁,对赵崇昭却并不算好。

谢则安说:“你再等一天,我完成这边的交接工作再和你们回去。”

交接并不轻松,好在谢则安平时没少让戴石在旁协助,他可以把戴石暂时留在这边,等新知州上手后再回京。谢则安处理得很快,第二天一早便和京城来的人踏上归途。

赵英的遗旨中将他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中书舍人,太常寺少卿这职位实权不大,意义却不小,因为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地方——礼乐、太医、占卜、祭祀等等都归它。中书舍人则是侍于君前,负责起草诏书、传递政令,原本已经分权给翰林学士那边的知制诰,不再设置这个职位,赵英却把它拎了出来。

太常寺少卿和中书舍人都是正五品,知州是从五品,表面上看来这道旨意堪堪让他升了半品,实际上却是硬生生把他拔高了一大截。

京官大三品!

就算同样是知府,在京城当和在凉州这边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难怪孟丞相这时候才肯把旨意拿出来,这旨意放出去准会炸开锅。

谢则安已经可以料想自己回京后会是什么局面。

真没想到最后他还是靠走后门升了官啊。

谢则安往京城赶的当口,赵崇昭早已知晓赵英的遗旨。孟元绍虽然心中急躁,却也不能越过赵崇昭行事,谢则安回京任职的事当然经了赵崇昭之手。

赵崇昭没想到逼急了孟元绍,这位温和派的丞相居然会拿出这样的东西。

想到谢则安会拿到赵英留下的“劝君尺”,赵崇昭心头的火又烧了起来。他倒要看看谢则安回京后敢不敢真的拿它来“劝君”,谢则安要是真敢的话,他绝对奉陪到底!

无论如何,孟元绍暂时安全了。赵崇昭终止了罢相和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决议,等待谢则安带着劝君尺归京。

十日之后,谢则安带着赵英遗旨抵达京城,求见赵崇昭。

大半年不见,谢则安看起来成熟了不少,晏宁的去世仿佛已经把最后一丝稚气从他脸上带走了。他朝赵崇昭行了一礼:“陛下。”

赵崇昭看了谢则安许久,直至左右都忍不住频频望向他,他才抬手免了谢则安的礼。

赵崇昭说:“谢卿一路上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明日再上任吧。”

谢则安说:“谢陛下。”

久别重逢,他们只说了这么三句话。

太常寺卿由参知政事徐延年兼任,徐延年是个万年小透明,虽然和徐君诚一样姓徐,却不像徐君诚那样有家族在背后支撑。他是寒门出身,一路跌摸滚爬挤进了政事堂,平时却总是处于隐身状态,基本不上线、不发言——连谢则安这样的活泛人,以前都没和徐延年说上过话。当初赵英将徐延年定为顾命大臣之一,许多人都吃惊不已,大部分的心理活动都是:卧槽这谁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