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底两万里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原(3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我几乎没有停止过脚步,尼摩船长在向我招手,我于是跟在他的身后前行,在四分之一海里的空间内,所有这些海洋珍品,我都是隐约可以见到它们。走不多久,土壤改变了性质。细沙平原之后连接着一片粘糊糊的泥沙,美国人称之为“乌兹”,仅仅是由硅土或者介壳石灰土构成的。接着,我们经过了一处海藻地,这是未经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纤维结实的草坪,踩上去很软,可以跟手工织出的最为柔软的地毯媲美。而且,不光我们的脚下是片翠绿,就连我们的头顶之上也都满是绿色。水面上交织着一层薄薄的海洋植物,属于取之不尽的海藻类。这类植物,我们认识的就有2000多种。我看到水中漂浮着长长的带状墨角藻,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还有红花藻,叶子纤细的藓苔,酷似仙人掌扇的掌状蔷薇藻。我留意到距离海面较近的一层保持在绿色植物状态,而红色的海草则处于较为深一些的地方,这样,黑色或棕色的水草便构成了海底深处的花园和草地了。

这些海藻实在是天地万物的奇迹,宇宙万千植物的一种奇观。海藻一族造就出了地球上最微小的以及最巨大的植物。因为在平方毫米的空间内可以列举出4万种肉眼看不见的胚芽,同样也有人曾经采集过长度超过500米的墨角藻。

我们离开“鹦鹉螺号”船只已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了。此时已接近下午。我看到太阳光垂直照射下来,再没有折射了。那种颜色的魅力在渐渐地消失,碧玉和蓝宝石的色泽变幻在我们的头顶上也都不那么明显了。我们步调一致地走着,脚踏地面发出一种令人惊奇的密集的声响。微弱的声音在以一种陆地上人耳所不习惯的速度传送开去。事实上,对于声音而言,水较之空气,是更佳的导体,声音在水中间的传递速度比起在空气中要快4倍。

这时候,海底地面由于明显的斜坡而低下去一截。亮光呈现出均匀单一的色泽。我们抵达至100米深处,因此经受着10个大气压的压力。然而,我的潜水服是为适应这类情形而制做的,因而这股大气压压力并未使我感到任何痛苦。我只是觉得手指关节部位活动不那么方便,而且,这种不适不一会儿也便消失了。至于穿上我如此不习惯的笨重装束,在漫步了两个小时之后,我本该产生的那种疲惫感,此刻却是荡然无存。在水的帮助下,我行动得异常地自由。

到了300英尺深度处,我还能看得见阳光,不过很微弱。继密集光芒之后是淡红色的余辉,是白昼与黑夜之间的边际线。然而这足可以使得我们看清楚行进路线了,还没有必要使用兰可夫探照灯。

这个时候,尼摩船长停了下来。他在等待着我追上他,同时用手指将极近处阴影里渐渐显露出来的好几堆模糊不清的东西指给我看。

“那便是克利斯波岛上的森林。”我想,而我,我可没弄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