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都像王陆,投资做生意全凭感觉。最新最快更新感觉到了就砸钱,赚了高兴,赔本也无所谓。
特别是上市企业,他们投钱更加谨慎。小成本无关大雅,一旦大投资折了本,亏钱是小事,股价大跌那才让人头疼。
中国电影的龙头老大中影公司,在派人过来看了剧本后,还是那句话:投资可以,但必须换导演,他们的理想人选是香港导演徐龙,曾经制作过几部卖座的仙侠特效大片,比季望舒更有经验。
而且中影也做出让步,说同意季望舒担任副导演,这是他们给出的最大诚意。
乐视和联瑞在反复研究剧本和人设过后,分别同意投资8000万和5000万。之前有合作的恒立则胆子小,只愿投资1000万,而且还是看在季望舒的面子上。
盛达院线旗下的星灿公司,倒是非常大方,给出2亿规模的投资意向。但他们还有两个附带要求:第一,想要拿到《蜘蛛侠》的海外发行权;第二,女主角用景媛。
海外发行权可以谈,但女主角推荐却把伊伊给吓到了。
景媛啊,大名鼎鼎的烂片女王,只要她出演的片子,豆瓣评分就没超过5分的。这位女星也算是娱乐圈一股清流,从来不炒作,也没曝出有啥绯闻。人长得挺漂亮,可惜演技太烂,而且莫名其妙就能主演无数大片。
有人说景媛是首富的那啥,有人说她男朋友是星灿创始人,反正后台硬得很。
最后谈来谈去,季望舒答应新增一个女配角,让景媛来演,这是他为了拉投资做出的妥协。
没想到的是,景媛那边还看不上,认为角色戏份太少了,最后只能作罢。
但生意并没有谈崩,星灿愿意投资1亿,拿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的电影发行权。
陆陆续续谈了一个多月,不断有影视公司和投资商加入,十多家公司总投资已经达到4亿。这属于正常情况,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超大投资的电影,都需要多家公司一起砸钱,就算赔了也能摊薄风险。
最后伊伊孤注一掷,抽调公司账面上的亿流动资金,准备全部砸进来,这样一来就有接近6亿的投资。
这点钱看似很多,但放到特效大片当中,还真不算什么。
季望舒拍的不是5毛特效,他准备请好莱坞团队制作。有人物的特效镜头,一分钟的制作费至少就要200万美元,随便多来几分钟,光特效费就得过亿的人民币。
国内也有许多大片,动辄投资两三亿。但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支付导演和明星片酬,还有宣发费用动辄几千万上亿,真正用于电影制作的资金绝对不超过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季望舒没想着请大牌明星,因为片酬太贵,他还不如省点钱来做特效——虽然大牌明星有利于宣传和票房。
而且这6亿资金,也不是一下子就扔进来,前期有个1亿就能启动项目了。那些答应投钱的小公司,也只是投资意向而已,只有拍摄计划真正启动,他们看到有搞头才会亮出真金白银。
包括乐视、星灿几家大公司也一样,说是投几千万上亿,但前期只会砸出一部分。如果中途出现什么问题,他们有权利终止投资,从而规避更大的风险。
像好莱坞有位大牌导演,就经常遇到这种事。他玩起来一部电影搞好几年,经常拍到一半投资商不肯再出钱了,于是继续拉投资找别的公司入伙,等电影上映后大家一起分账。
与此同时,伊人影视的市场部也开始运转,到处找厂商拉广告赞助费。
这些都是片内植入广告,伊利乳业见这么多大公司入伙,就答应狠砸1200万赞助,要求蜘蛛侠必须喝伊利奶。而且伊利的商标必须在片中出现三次以上,每次时间不得低于2秒。
季望舒为了广告赞助也是拼了,把故事发生地从新加坡改成香港,这大大方便了国内品牌的植入。
公司市场部人员还是很给力的,打着季望舒和各大影视公司的旗号,陆陆续续拉来好些广告赞助。比如飞科剃须刀赞助800万,华为手机愿意赞助1000万,德克士愿意赞助600万……零零碎碎加起来,广告赞助费居然就有6000多万。
如此多的植入广告,致使季望舒猛改分镜头脚本。因为一旦场景设计不好,这就不是科幻特效大片了,而是广告套餐集锦,绝对会被观众给喷死。
接下来就是选演员,如此大投资,让国内二三线小演员为之疯狂,就连一线大牌也很心动。